我很喜欢多年前买的一条牛仔裤,每年穿的频率都很高。
上月,这条牛仔裤的膝盖部位开始变得朽了,慢慢开始出现小洞,然后小洞越来越大,穿着时膝盖都漏了一大半。
一不留神,我也妥妥赶了一把破洞牛仔裤的时尚,而且,这个破洞还是天然的,很符合我对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审美。
只是,每天早晨在穿这条牛仔裤时,感觉不太利索,因为稍不注意,脚就会从破洞出来,害得我必须要小心翼翼的穿。
今年夏天,儿子就曾买过一条破洞牛仔裤,没穿几次,儿子就说膝盖的破洞太大了不方便,喊我去裁缝店给他补一补。
我跑到裁缝店去补裤子,裁缝却委婉的建议我先给儿子落实清楚再来补,她还说,破洞就是目前最流行的样式啊!
我无言以对,只得默默的拿着这条烂牛仔裤回家,仿佛我就是从几百年前穿越回来的草木愚夫。
其实,牛仔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将近五百年前,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底层劳苦大众喜欢穿的裤子,因为结实耐用,还很便宜。
直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牛仔裤才大行其道,在世界范围各个阶层大规模流行。
从牛仔裤的前世来看,它目前流行的款式,比如补丁牛仔裤,破洞牛仔裤,都应该是它最自然的样子。
毕竟不管是1567年热那亚港口的水手,还是1850年美国西部的淘金矿工,亦或是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大兵,都需要在艰苦环境中颇费体力的劳动,所以,牛仔裤磨损在所难免。
精明的商家捕捉到现代人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应时而动,设计出牛仔裤各种自然损坏的样子,从而赢得大众又一次的追捧。
这也许就是人们对残缺美的一种痴迷吧。
说到残缺美,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缺美当属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吧,据说几百年来,曾经有很多艺术家尝试修复维纳斯的这双残臂,最后都不得不放弃,因为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超越原来的美感。
在我小时候,家里摆有一尊小巧的维纳斯雕像,从第一次关注到她起,我就从来没有觉得她是残缺的,我觉得她一切都刚刚好,她的形象如此自然,整体线条又是如此流畅,给了我极大的和谐的享受。
以至于当我在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有人特别提起断臂维纳斯时,瞬间觉得这种和谐被打破,我郁闷得半日无语。
所以,对于美的感受,我们的心态是不尽相同的。
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心态是人云亦云型。
这种人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只在乎是不是流行的,只要是流行的,他们都喜欢。
就比如破洞牛仔裤,应该是要匹配随性,不修边幅,粗犷的气质,如果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赶潮流,就会出现类似于乞丐,衣不蔽体甚至油腻猥琐的形象,毫无美感可言。
我发现近一两年,特别流行上长下短的穿衣模式,据说叫隐藏下半身式,即隐藏下半身穿着。
怎么隐藏呢?就是上面穿一件稍微长点的衣服,一定要是比较正式一点的正装,然后下半身的短裤或短裙很短,最好被上面的长衣服遮住。
这样,无论从前面或后面看,第一感觉就是突兀的双腿,和上面的正装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对于这样的审美,我只得承认我老了,我尝试了很久要去接受,可一直没办法做到。
特别是对于那种腿短脚粗的女孩来说,简直是惨不忍睹,直接将自己的身体缺陷暴露无遗。
我在心里一直把这种审美模式叫做浴室审美,因为我觉得很像一大群沐浴完成,刚刚穿好上装,还没来得及穿好下装的人跑到大街上了。
另外一种典型心态就是自然感受型。
这种审美不太计较细节是否精致,而是把握整体,对于整体的感觉应该是自然的,简约的,柔和而明快。
就如同潇洒不羁的人根本不在乎牛仔裤破了一块洞,而恰恰是这块破洞才彰显着主人的这份大气和灵动,这是故意而为之的人无法穿出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破洞牛仔裤还是断臂维纳斯,和我们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是很相似的审美,也可以说残缺就是留白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更喜欢留白这两个字的概括,既形象又温柔。
留白是一种极致的美,我们只能凭着内心的层次驾驭它。
2020年10月4日写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