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个“抠门儿”的人,对于买东西这件事,我向来追求性价比,货比三家,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是生活中乐此不疲的事。
老家农村还保持着每到周日都有集市的传统,集市上的东西真是便宜,每次去都能淘到“宝”。从市区的家到我妈家(郊区农村)开车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不远。
这次周日回去不巧的是,阴天有雨。十一点多到集上,我们先吃饭,一碗凉皮五块,一个火烧三块,凉皮是地道的手工凉皮,劲道的口感,火烧是牛肉馅加上葱花,咸香不腻,我的最爱。
根据天气预报,大约中午有小雨,吃完饭,果然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本来想带团团好好逛一逛的,结果很多摊位都开始慌忙收摊了。在没来得及收摊的童装摊位上一口气买了不少衣服,我儿子两套夏装(裤子+短袖上衣),两个外套。给我侄女买了件仙气飘飘的裙子,还给我妈买了两条夏天穿的裤子。这加起来九件,我都是两件两件的买,妈妈有些心疼地说买那么多干嘛,一件就够了。这么多衣服的花费在市区稍微好点儿的店里甚至一件衣服都买不到。况且,我还认为我挑到的这些衣服的质量也是不错的,当然跟那些几百上千专卖店做工精良的还是有有差距,但是我觉得小孩子的衣服你就是买金子做的名牌又怎样,第二年照样不能穿。所以,最终我对自己的“战果”十分满意,好像赚了一大笔钱一样开心。只是大部分摊位都收了,这次集赶的真是急,不尽兴但也满足。
忽然记忆拉回二十多年前的小时候,家乡农村的集市比现在热闹的多,我家就在集市那条街的临街,记得每到周日都异常兴奋。那时候,农村人去趟市里没那么容易,家家户户都把购物计划放在周日赶集。
我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每到周日都在门前的空地用绳子圈起来,临着路边留一个进出口,早早的搬出桌子和椅子在进出口处,摆上“存车”的牌子。那时候电动车,摩托车很少见,大部分是自行车和三轮车。临街的几乎每家都存车,每家都存的满满当当。 存车牌是用一块长方形的竹片写上一个字,然后劈开成两片,每片一头钻一个空,孔里穿上不同颜色的绳子,用以区分是自行车或者三轮车,还有少量摩托车。存车的人将自己的车牌解开,另一片自己带在身上。取车的时候,自己那片竹片要和挂在车上的那片正好拼在一起才可以取车。有的人不小心把车牌丢了,那可是要等到最后所有人的车都取走,甚至还要找来熟人证明是他的车才可以取走。
来赶集的人有的一家三口,有的夫妻,有的带两三个孩子,有的老人带着孩子,附近还有个缝纫培训学校,经常三五成群的小姑娘也上街,全都是兴高采烈地来赶集。他们领到车牌,存好车,就一家人高高兴兴上街去采买各种需要的物品。
集市真是热闹,货品琳琅满目。衣服鞋子,日用百货,家具床品,水果点心,小吃摊儿,儿童玩具,厨具,家养的小动物(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粮油米面,植物苗圃,应有尽有,那些赶集的人总是满载而归。存车费相当便宜,我记得自行车一毛,三轮车两毛。到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我们也会放一个冰柜,顺便卖一些雪糕汽水的冷饮,一般还是相当受欢迎的。那时候,每到周日都好开心呀。
这些年,因为那段作为集市的公路是省道,影响交通,没法作为集市,集市地址搬迁了三四次。最后一次,村委会出面专门在村东头的一块儿空地搭了几排台子,地面蒲城洋灰硬路面,成为专门的集市用地。
现在的集市比起小时候农村集市给我的印象,似乎没那么繁荣了。随着交通便利发达,一块钱的公交便能直达市中心繁华地带,十几分钟的车程就能到县城。如果有一天这样的集市消失,至少我会深感遗憾。到那时,去哪再能买到几只刚刚孵化出的可爱的小黄鸡?去哪能买到纯正传统制作的香油、芝麻酱,干凉皮、人造肉(豆皮)?去哪还能买一口货真价实的炒菜铁锅(前一段真的去集市买了一口炒菜的锅,质量过硬,价格实惠,100块左右,市区一口好点的锅动辄几百块)?又去哪里能买几颗西瓜苗、辣椒苗、桃树苗?还能去哪找到那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