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视角?
打比方来说,视角就是摄像机镜头所摆放的位置。
视角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是谁的眼睛在看?
2.从哪个方向看?
3.观看的距离有多远?
写作要分清“这是谁的故事”和“谁来讲故事”。
詹姆斯·坎贝尔在《最后的拓荒者》这篇故事中,用捕兽者的视角描写了在阿拉斯加州一个遥远的北部内陆上最后一位捕兽者的故事。
黑姆·科恩外出捕猎野鸭,突然,在离木屋半英里之外,他听到了类似火车发出的轰隆隆的声音。冰层破裂,冰层下面的河水似乎想要试图挣脱束缚。巨大的响声吓了他一跳,他赶紧逃跑。他在快要融化的一英尺厚的积雪上,艰难地全速奔跑。站在离河大约一百英尺的地方,他看见河水漫出河岸:洪水来了。等他跑到木屋,河水已经来到门前。怎么办?他告诉自己,别慌,现在千万别慌。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黑姆大难临头,我们和他同在,眼睁睁地见他所见,甚至知道他在想什么。
然而,黑姆并不是讲述者。作者坎贝尔只是将黑姆当做搭乘读者遨游故事的火车,而他自己才是司机,并且时刻不放松对火车头的掌控。
故事主人公黑姆就是这个故事的视角人物,他陷入困境,经历一系列挑战。
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视角人物并不是主人公盖茨比,而是尼克·卡拉维。尼克住在盖茨比豪宅旁的小屋里,占据着观察盖茨比的最佳位置,洞悉他神秘的过去,并亲眼见证他的毁灭。但是,这是盖茨比的故事,而不是尼克的故事。
作者可以让读者设身处地地站在被告律师、法官、警方线人、杀手等人的角度上来讲述故事,感受故事。
第一人称
作家也可以成为视角人物,带领读者经历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是全身心投入的观察者,完全融入角色,整篇故事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
有时,作者自己就生活在真实事件之中 “回忆的声音”来讲述故事,顺着动作线来告诉你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方式能够传达一种特殊的亲密感。
第一人称的不足:把你限制在自己的视角中,你无法窥探另一个视角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视角“你”在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中很少出现。但是可能会在在旅行指南和指导手册中找到这种直接称呼,因为在那里使用“你”为读者提供建议是非常恰当的。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能极大地扩宽视野,让读者观看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借助第三人称,你可以将自己变成一部摄像机,记录栩栩如生的细节,用以勾画场景和人物的外部形象。
借助第三人称,你可以违背自然规律来窥探人物的内心。
借助第三人称,你还可以凌驾于场景之上,去报道远在天边的事。你甚至可以回望过去,预见未来,即刻到场。
立足点
立足点就是你放置摄像机的地方和摄像机对准的方向。
美国报纸写作的金牌教练唐·默里说过:
“每个故事都可以从许多视角来讲述,作者的任务就是选择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主题的视角。”
立足点往往就是视角人物的位置。以下面这个警察解救被困妇女的突发事件为例。故事是这样开头的:
一辆小货车呼啸而过,时速将近八十英里。
波特兰市后备警官杰森·麦克高文将巡逻车停在东南区的142号大街,他看见小货车急转弯驶进并驶出车道,还差点撞到他。
这里,作家将他的立足点或者说摄像机放在麦克高文的巡逻车里,看着小货车进入麦克高文的视野。但是这个立足点对之后发生的事件就不起作用了,因此,作者在故事叙述过程中多次移动了摄像机。紧接着车祸发生了,而观察车祸现场的最佳位置是在马路对面。于是,作者又将摄像机移到了那里:
普罗维登斯医疗系统客服代表卡伦·韦布,正在卡乐星快餐店汽车通道的销售窗口排队。她惊恐万分地看到一辆小货车撞上一辆驶向街对面“7-11”便利店的道奇车。小汽车和货车飞速冲向路边,撞毁了路标和灌木。
警察麦克高文驶过十字路口,从车中跳出,追向弃车而逃的货车司机。作家又将摄像机放置在一定距离之外。这样能抓拍到故事,所有的动作一目了然。
麦克高文在后面追赶,肇事者因为受伤而慢了下来,最后瘫倒在地。麦克高文来到他身边。
就这样,为了跟上动作变化,立足点要不断地移动。作家将摄像机挪近,对着被撞毁汽车的车窗,展现撞击是如何将前座挤到汽车后部,将司机困在里面的。他后退一步端着摄像机扫了一圈,显示另两名警察已抵达现场。
在讲述故事的高潮部分时,他又将镜头对准最后解救出受害者的消防队员。
故事结束时,摄像机的机位就设在离伤者病床几英尺的地方。我们看见,受伤的那位妇女背靠着枕头坐起来,直视镜头,感谢麦克高文警官救了她一命。
距离
不同距离的故事讲述对应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远距离时,你从动作场景中后撤,使用的写作方法是概括叙事;近距离时,写作方法就变成了场景叙事。
以一个生死攸关的故事为例。
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注入伊利诺伊河上游。在天气条件好的情况下,伊利诺伊河是激流运动的绝佳场地,吸引了各地的皮艇爱好者来到这里。但是,暴风雨却可以将伊利诺伊河变成一个杀手,它将几队漂流者困在了峡谷里。
航行了十英里,通过了三十四个激流,麦克杜格尔小队在克朗代克河靠岸,搭起营帐。
但是麦克杜格尔和他的冒险团队仍然面临一头名叫“绿墙”的可怕怪兽。绿墙是一弯汹涌咆哮的激流,因为在长满苔藓的悬崖间蜿蜒前行而得名。作者下面就运用场景叙事来描写麦克杜格尔小队与绿墙的这次可怕相遇。
麦克杜格尔和拜厄斯离岸了。他俩成功地通过了这个长达十五英尺的巨兽,但是当他们遇到下个波浪时,船歪向了一侧。船翻了,将拜厄斯甩入水中。麦克杜格尔仍坐在位子上,实际上他已经头朝下了。当筏子随着下个波浪升上来的时候,麦克杜格尔猛地拉住一个船桨,将船体摆正,这真是一个奇迹。
虽然两段描述的都是动作,但是很明显第一段选择了概述,作者用俯瞰峡谷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一笔带过这十英里的探险经历。
而当麦克杜格尔小队行至绿墙的时候,作者俯冲下来,转入“场景叙事”,具体细致地进行场面叙述,将读者带入场景,而不再待在高处观望。读者就好像盘旋在几英尺之上,观看动作如何展开。
概括叙事和场景叙事的区别就在于两者在“抽象阶梯”的相对位置不同(如下)
一切事物(9)
一切生物(8)
所有人类(7)
户外冒险者(6)
漂流爱好者(5)
伊利诺伊河漂流爱好者(4)
伊利诺伊河乘筏者(3)
麦克杜格尔一行(2)
麦克杜格尔(1)
麦克杜格尔在将船桨插入绿墙旋涡的那一瞬间,他站在了阶梯的第一级上;到了第二级,你会发现皮艇上的四个队员;在更高的阶梯上,是峡谷里的二十二名漂流爱好者;在这之上是所有的皮筏艇爱好者;或许,再向上就是所有的户外冒险者;梯子不断上升,囊括得越来越多,包括了所有人类,所有生物;最后达到最高点,抽象阶梯的顶端,最大的种类——世间的一切。
阶梯的最低级别将你带入场景,这就是场景叙事。你可以看得见、听得到。
当你向上攀爬阶梯的时候,代表的事物类别就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一两句话就能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很多细节可以一笔带过。这就是概括叙事。
在攀爬阶梯的时候,你得到的故事将更加全面,但同时也失去了形成具体意象的能力。
报道传达信息,强调的是结果,如:一场车祸报道只专注于结果——两人身亡。
但是,故事描写经历,强调的是过程。为了描述公路发生的车祸场景,故事叙述者可能不会以概括性导语来开头,而是会描述一连串的具体动作:
“一只母鹿从右边路肩的树林里跑了出来,它看见迎面射来的灯光,条件反射地蹿过公路。马克将方向盘猛地打到右边,轮胎在潮湿的路面上打滑。”
成熟的作家在场景叙事和概括叙事这两种方式之间不断切换,随着每次变动,他们还会调整视角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