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近日,台湾作家琼瑶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封交代自己身后事的书信,信中向其儿子儿媳详细交代了如何处理她生病和死后的种种事项。她的愿景就是尊严死、安乐死。这与书籍《最好的告别》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最好的告别》是美国一外科医生所著,原名《Being Mortal》。书中讲述了关于疾病、老人、死亡、临终等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作者质疑了医疗科技给绝症患者和临终老人带来的生命延续是否是对的,并通过多个真实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难题。
作者的父亲在70余岁时检查出脊椎里面长了一个瘤子,且已经堵住了他的椎管,幸运的是检查时他并没有瘫痪。医生纷纷建议通过手术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从而减少瘫痪的可能性。但有一位医生也提出了手术本身导致瘫痪的可能性就有25%。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父亲深思熟虑后并没有选择立即手术,因为他感觉自己还可以控制自己的四肢,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这之后的两三年里,他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尽管他的肿瘤让他依次放下了工作了一辈子的手术台、爱好了一生的网球,但他还是充满热情地投入到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生活中。到后来情况恶化直至人生终点,他不断地面临着是否手术、是否接受插管、是否需要善终服务等各种选择,而他做所有选择的原则就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世界和生活,哪怕是一小部分,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他绝对不能接受完全瘫痪。
这正如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所说:“自主使得我们每个人负责根据某种连贯的独特的个性感、信念感和兴趣,塑造自己的生活。它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权利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成为他塑造的那个自己。”
作者用多个鲜活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自主、自由的养老善终方式。从社会敬老院、福利院到医生乃至家庭成员,在面对癌症、临终患者时,除了照看好他们的肉体,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需要认真去聆听他们的需求,给他们一种来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我的外公外婆一直独自居住在老家。外公高龄83岁,眼睛因为白内障近乎于失明,耳朵也开始慢慢变得听不见,同时还需常年服用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药品;外婆高龄84岁,腿部风湿多年。即便生病卧床,两老都是拒绝来到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就在年初,外婆因为疱疹半月未下床,几个子女轮流回老家照顾还是不见好转,最终不得不妥协。但病情一好转,两老就嚷着要回老家。我在遇到这本书之前也多次劝说两老留下来,但外婆总是说,虽然跟我们一起生活,他们可以轻松很多,但是没有了生活乐趣。在老家,他们可以打理菜园子,收拾鸡圈、猪圈,也可以到处串门。
读完这本书,我才读懂了两老的心思。城市生活让他们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只有在农村老家,他们还可以像火花般燃烧——自给自足的同时为子女们供应农产品。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有着自己最舒服最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在生命的尾声还如以前一样头顶蓝天,脚踏黄土,在寂静的夜里入睡,伴着鸡鸣声起床。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还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没有办法选择生,但活着的一生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哪怕疾病缠身,年老痴呆,死神逼近,只要有明确的意愿,都应该被尊重,且社会和家庭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帮助其实现。
我们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与疾病与老年与死亡相遇,我希望我们不用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而是遇见自己的美好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