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今,似乎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焦虑的父母,一个焦虑的家庭。
不信?北京的房价,从年初到如今,涨了50%,其中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学区房的炒作。你可能会说,这是有钱人的游戏。还真不是。我家的小区,在北京南四环边,物业属于低档。里面的居民收入属于中低水平。然而,和我儿子同龄的孩子,她们的父母基本都购置了学区房。
买了学区房就高枕无忧了?No!!后面还有无数花钱的地方等着你。海淀的一位家长语重心长的告诫我,早点给孩子报兴趣班,如果想走点招,一年级就得学奥数,奥数班里还有尖子班目标班等等的区分。我说你闺女学象棋一年花多少钱,她云淡风轻地说,拜师报班加上各地比赛,小一二十万吧。关键是,她为了带孩子上各种班,早就辞职在家。
焦虑似乎成了全民通病。富人担心破产(就连首富王健林不也说自己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么),权贵害怕失势,中产人士惧怕子女跌出自己所在的阶层,草根则忧心生计。
其实,这并非现实的全部,现实远比这严重。不仅大人焦虑,连孩子也跟着焦虑。一个初中生,一年的培训班费用动辄一二十万。我们小区一初中生,凌晨三点爬起来写作业。作为从山东高考大省“死里逃生”的人,我听到这些也吓出一身冷汗。
前年开始,北京严格实行学区划分,主要按房产就近入学。年初的抢房潮及房价飙升就跟这个有极大关系。有孕妇挺着肚子满北京看房,还有人,连房子都没看,直接就买了,比老太太买大白菜都爽快。整个市场弥漫着一种恐慌和焦虑。其实,大家抢的不是房子,而是教育资源。每个家长都尽己所能,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2
民众的焦虑与阶层分化及上升渠道狭窄有关。但不同的人焦虑程度不同。每个深度焦虑的人,都有一个物质匮乏或缺爱的童年。
我过去一直生活在焦虑中。上学时,考不了第一名哭鼻子。硕士毕业时,找不到有户口的工作不敢留京。婚前,惧怕成大龄剩女孤独终老。婚后,我担心自己太瘦生不出孩子。怀孕时,天天念叨,肚子里的小家伙千万别是六指。
儿子出生后能吃能拉,四肢健全,放屁响亮。我又担心抚养不好他,强迫他爹每天做实验一样,记录他的吃喝拉撒。结果,我生孩子,娃爹差点产后抑郁。(先面壁思过一会去)。
宝宝一岁时,知道了学区房。立马研究各个学区房源及北京的小升初和中考政策,加入北京的抢房潮。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从农村出来成为首都城里人,也该知足了。可是,我仍然焦虑。我害怕一不小心就被打回原形,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享受人生,就连偶尔吃顿西餐都有负罪感。进商场买衣服,先翻看吊牌价格。
好在当了妈妈后,我开始觉悟,咱不是富人,没法传给孩子万贯家财,但也不能把焦虑和穷人思维传染给孩子。
3
焦虑可能让你一时跑得快,但跑不远。慌不择路的人,如何欣赏路边风景?
焦虑的人做事看是否有用,而优雅的人看是否有趣。所以,前者较为功利和短视,人一功利格局就小了。我自小受到的教育是,考个好大学改变命运。所以,上大学和读研于我更像镀金,一个为命运重新洗牌的机会。因此,步入大学尤其考上研究生后,我觉得儿时的梦想似乎已经实现了,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研究生的学习基本靠自觉,我过得浑浑噩噩,不是发呆就是迷茫。没学分的课不上,与写论文无关的书不看。我说得出一个作家所有的著作(这是考点),但我说不出作品的魅力在哪里。
同学小A,北京姑娘,本科学经济。因为爱好文学,小A放弃高薪的银行工作来读中文研究生。她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出过书,做过编剧。研究生期间,小A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忙着学法语、演话剧。后来,她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我们那届唯一的优秀,令我们这些所谓科班出身的人甚是汗颜。
我与她的差距是必然的。去她家做客,她爸爸陪着我们谈卡夫卡和萨特。我爹娘常说的则是,你要争气,好好念书,不然被人瞧不起。当然,我的父母也很伟大,他们给了我所能给予的一切。
毕业后我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谋生,直到有了些积蓄,才开始滋养自己,静下心体会那些文学作品的美,并试图让自己不那么焦虑。而这些,小A父母在她出生时就提供给了她。所以,小A一直不慌不忙,但该有的一样都不少。如今,她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爱情甜蜜婚姻幸福,时不时有作品问世。
4
你可能会说,人穷了难免会焦虑。其实不然。它更多是种活法和心态。
同学小D,来自南方沿海一小镇,靠着勤工俭学念完大学,家里还有两个妹妹。第一次看到她,其貌不扬。相处久了,发现她身上有股迷人的笃定和优雅。
小D初中时就早恋,不过人家还是轻松考入人大,男友进了北大。毕业前夕,大家熬夜写论文。小D和男友却撂下论文跑到丽江去旅游。几天后,收到了她从丽江寄来的明信片:这里真的很美,你该来看看,短短几天,它能让你记住一辈子。最后,她的论文如期完成。事实上,我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论文,但我相信,小D至今还能记得丽江的美。
小D热心而且体贴,经常张罗同学聚会。毕业后,每次去她家,她都特意买束鲜花摆上,租来的房子在她精心布置下,很有情调。以至于房东宁愿房租减半,也要租给她。
一度我很疑惑,家境并不好的小D何以活得如此优雅精致,后来明白了。那次去看望小D,她爸妈也在。小D的父亲是个木工,却做得一手好菜。每道菜精致讲究,就连盘子都是特意挑选搭配的。小D说,小时家里虽不富裕,但每天放学回家都能吃到爸爸变着花样做的饭菜。小D的妈妈,安静慈祥,说起小D爸爸年轻时候还是满眼的陶醉。小D真是自小被爱滋养呀。
后来,小D随青梅竹马的老公移民,过着幸福的中产生活,儿女双全。偶尔在朋友圈晒下美利坚的蓝天白云,令我们这些为帝都辛苦吸霾的同学很是羡慕。前几天,她说今年要念统计学硕士。从中文跨到统计学,一般人没这个勇气,而且还是在国外念。但小D和小A一样,敢于从头再来,因为她们自小内心安全笃定。只有焦虑的人才患得患失,追求体制内的稳定。
还有俘获全民的“洪荒少女”傅园慧,家境也很普通,父亲是司机,母亲是酒店职员。看他们与傅园慧的在微博上的互动,简直就是段子手,养出率真豁达的女儿也就不奇怪了。
5
终有一天,我们要为人父母,面对各种教育问题和来自社会的焦虑。如今,喋喋不休、牢骚满腹、匆忙不安成为大众心态。可怕的是,孩子小小年纪就被裹挟到这股焦虑潮中。一个焦虑的孩子,可能成长为社会精英,不缺地位不缺钱,但会缺少格局。
今年北大考试院院长谈及面试的学生说,他们看起来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家居,太完美了。他对这些公认的好学生提出了疑问: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后,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但考上北大以后怎么办?在他看来,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如果,父母抢着让孩子进入同样的顶尖小学,都使出洪荒之力让孩子上辅导班,加入出国潮(且不说孩子最后能不能如你所愿)。在这条不停歇的流水线上,孩子如何安静地思考并认识自我?
阶层分化已成事实,可是无论家庭贫富,作为父母都应少些焦虑,多些格局。如果在优秀和幸福两者之间做个选择,大多数父母应该宁愿孩子是幸福的吧。孩子跑得再快,爬得再高,如果他一辈子都不清楚自己是谁,无法欣赏到生活的美,岂不得不偿失?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怦然心动》。讲述了不同家境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小女孩朱莉家境贫困,但父亲性格乐观,家里时常充满欢笑,他守护并尊重女儿一切异想天开的“梦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朱莉开朗自信,她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男孩布莱斯出身富裕之家,但胆小懦弱,因为他有个一心要跻身上流社会、专横又自大的“混蛋”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