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高六李娟丽/分享985天/2022.08.27周六总1483场(累计503场/本周 4.场
一、咨询
学习了这么久之后,仍然发现有很多自己没有成长或者说是没有成长到自己希望的样子。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好,也希望能帮助别人,但前提条件是要学会自我照顾,因为如果自己的状态是不稳定的,甚至是止步不前的,又如何有力量去帮助别人。同时也发现在自己状态比较稳定,精力比较好的时候会跟别人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对方也会反馈给自己良好的反馈。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学习固然重要,但休息好才有精神才有力气。有时候做好自己可能就是对你的人最大的帮助。
二、读书
分享《家庭中的正面管教》第13天内容:奇迹问句——当暂时找不到目标的摆脱困境法。
在经验分享里面,我们看到小智通过水晶球看到了自己烦恼解决之后的样子,渐渐的对哥哥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六种奇迹问句:奇迹发生问句,结局式问句,拟人化问句,猜想式问句,算命式问句和水晶球问句。我们要善于运用儿童的想象力,尤其水晶球问句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当助人者把自己投入想象时比较容易引导儿童进入,带领的时候将问话的速度放慢,且声音尽量是低沉而柔和的,同时引导语要清楚,而戏剧性,尽量使用开放性以及针对未来的语言。奇迹问句连接了未来与现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脱困的方法,开拓了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富有弹性。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孩子从构想未来的愿景中产生希望,找到与目前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三、学习学校危机干预流程
校园危机干预的目标:主要是协助影响的师生度过混乱的情绪,恢复生活与学习的功能,增加个人的成长学习新的应用技巧。
一般会依照人数分为大团体、班级和小组,可以给团体定一个名称,比如说是安心团体,舒压团体,小组通常采用的是体验式的安心活动。
注意的事项有:
可能针对象,约定危机干预团体的时间,地点,时机,尽量在事件发生后48小时之内进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团体与一般团体辅导不同,只进行一次,安心团体结构清楚,有主持人主导进行,邀请成员就指定的焦点来发言,而一般团体通常鼓励成员自由发言。
6+1危机干预流程:
第一步是开场白,做自我介绍,相互了解,并谈自己是如何跟当事人相识,之间的关系等,一方面收集资料,一方面掌握关系相近的人。
第二步是还原现场,目的是通过让大家回忆当时当下的情境,激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受,感受被分享被看到的时候也是一种疗愈,同时也让同伴之间了解到原来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反应,
第三步是每个人谈谈自己的压力反应。比如生理反应如吃不下,睡不好,头痛等等,那么心理反应,有惊吓,哀伤、紧张、孤独等等,还有感官与认知,比如说受到某种刺激不由自主的有一些念头。行为反应如不由自主掉泪,自责,坐立不安,拼命做事,不想说话,疏离、依赖、抽烟,喝酒,发呆等等,主持者把这些反应分为四个区域写下来供大家了解。
第四步是机会教育,主持者归纳整理成员所讲述的身心症状,让大家透通常大多数人都有的反应,一两周之内会逐渐的恢复。如果一两周后还有反应就可以找老师协助进行干预,或者是做个体咨询。
第五步是行动计划,邀请成员分享自己在这件事之后是如何因应的,比如这几天你是如何度过的,都是谁可以帮到你,你还拥有哪些资源,比如成员可以分享是找家人、老师呀、朋友或者是听音乐、书写、绘画、运动分享应对经验,从中看到各自的资源,相互借鉴如何因应处理,这也会让成员安心。
第六步是重新出发,这也差不多到了最后阶段,主持者请成员去思考这件事情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意外事件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领悟,从中学习到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成长?学会从负面事件中找到正面的意义,如何让自己回归到生活学习中。珍惜生命,珍惜身边人。
安心团体结束后的6+1 ,也就是最后一步,筛查转介。其主要目的是鼓励老师和同学关注到那些有明显身心症状的人,尽量以小组方式进行危机干预协助症状持续的学生。针对特殊症状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干预或咨询,或者是转介医疗机构,可以现场留下联络方式,透过团体家人学校等等观察,追踪几个礼拜之后成员身心状态。
因此危机干预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是需要团队力量共同协助完成。
四、系统式家庭咨询
1、如果来访者第一次来咨询师就感觉挑衅,这也是咨询师的第一次反应,自恋,自己在聚光灯下,自己是迈 教授,这也是一种考验。
2、面对挑衅的孩子,有时候不回应是不被带跑,同时要多边结盟。
共情——很不容易,是吧。
复合型亲子人际模式——语言+互动行为。
赋能——看到资源+重复。
3、注意关系,这要反复练习。比如孩子说要回家,这是破坏性的表达,但又可以表达担心家人。有时候一个人可以既不配合又配合,既幼稚又成熟。
咨询师进行扰动要观察,有变化的时候要强化,而且多次重复。
4、运用艾瑞克森催眠中的语言模式。比如说
“当爸爸说他在……的时候,他就在做了……”把两个时段放在一起,注意到关系,(因为孩子这时候就表现出来爸爸说的那个样子)
5、给孩子贴标签,是有很多个正向的假设,比如:配合,牵挂,成熟,三岁的,丰富,读鲁迅……不断冲淡原来的病理性的唯一的可能,目的是多出来很多的可能性。
6、每一有什么变化。那还有什么,你有没有发现对方说话的语气有变化。
7、关注微小的变化——反馈的尺度。
强化——关注如何变化的。(那他是怎么改变的?要学习在一个点上能问一百个问题的能力,语气、眼神、身体都期待他展开说,注意到那5%的变化,要把时间和空间交给来访者,让他不断的展开。)
动机管理:邀请+评估。
8、有邀请的时候,用一些:能不能,可不可以,你觉得怎么样呢?让家庭自己有动力,动机不足可以再问,再等待,也有可能真的是没有帮助的,可以尝试做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前期启动过程非常仔细谨慎小心的工作,后期家庭自组织发展,用力就很少。
9、如果咨询中孩子走出咨询室,咨询停下来说等孩子回来,如果家长说管不了孩子,那也要停止咨询,对未成年人来说很危险。也许父母会认为或希望咨询师比父母更有能力。咨询师是为了让父母觉得他们自己有功能,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问父母:他这样一个人出去没关系吗?或许父母有去看一看,孩子也可能会回来。
10、咨询中孩子特别闹的问题,不是稳定行为,可能是被强化的行为。要强化正向部分,强化父母的功能。也有的放咨询师会受到影响,可以提出要求,保证自己的稳定工作。
11、每次都会评估,问变化的情况,每次看到一点点细微变化,每次都反馈,强化,也及时止损。
12、不管是咨询是被质疑还是咨询比较乱,始终优先把家庭放在聚光灯下。咨询中即使捣乱的孩子也是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