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个典型的“穷二代”,连个名字也没有,叫“刘季”,就是“刘小”。母亲叫刘媪,就是“刘大妈”;父亲称“太公”,是荫了刘邦的福,也是无名之辈。太公最大的愿望,恐怕是让刘季像二儿子一样,能“置产业”,即成家立业,有“大红本”。
西楚霸王项羽,是典型的“军二代”,叔叔是项梁,一方豪杰,带领楚军反秦的就是项梁。而项梁父亲项燕,乃是秦始皇攻打楚国时,楚国的兵马大元帅。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可见项羽出身将门世家。
刘邦起事前,乏善可陈,基本就是“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高祖本纪》前段,全靠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和灵异事件撑着。项羽则天资满满,是“力可抗鼎、才气过人”的不世奇才。
那么,“穷二代”刘邦是如何战胜“军二代”项羽的呢?得益于刘邦的4个特长,而且这四个特长必须齐聚一身:
知人善用
刘邦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这个技能了。刘邦称帝后,曾问过大臣们这个问题:你们说说,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有人说是刘邦舍得把土地、战利品分给他们,而项羽则嫉贤妒能。刘邦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坐镇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翘楚,而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个范增还不用,所以他被我打败了。”
论领兵打仗,刘邦比不上项羽,但韩信等人为刘邦弥补了这一缺点,刘邦所具备的,就是善用这些人。
刘邦病危时,吕后问他,“萧何死后,让谁来接替?”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问其次人选,刘邦答:“王陵可以。但王陵为人刚直,不善变通。可以让陈平辅助他。陈平智慧过人,但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深沉厚道,缺乏文才,但能安定刘氏的,非周勃不可。可以让周勃当太尉”。
从刘邦的政治遗言中,可见他非常地知人善用。
广纳良策
刘邦知人善用,但项羽的西楚也不是一个人打下的。项羽是打心眼里热爱英雄,秦国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被项羽重用,项羽夜杀秦军降卒二十万,独留这三人,这三人后来也为项羽屡建战功。
刘邦说的范增,项羽也不是不用,如不用范增,能称他“亚父”?只不过是范增建议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因为爱惜英雄,没下了手而已。而项羽与刘邦相差最多的,就是听的建议少。
项羽建立西楚后,要把国都定在彭城。有人建议他建都关中,因关中有险可据,土地肥饶,必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而不还故乡,就像锦衣夜行,谁能看到。那人笑楚人是“沐猴而冠”,项羽便把他扔锅里煮了。
反观刘邦,他想定都洛阳,齐国人刘敬劝他定都关中,刘邦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事实证明,刘邦也遭遇了诸王叛乱,但没有像项羽那样四面出击,疲于奔命。
刘邦很多重大决策,都听取了别人的建议。
攻打武关时,用了张良的计谋。攻入咸阳后,刘邦想留在秦宫,张良、樊哙劝阻,才封了财物,还军霸上。刘邦广听谏言,也就难免有出错的时候。刘邦入主关中后,有人建议他据关中称王,对抗项羽。结果项羽扣关遇阻,让英布攻破汉军。结果是刘邦不得不向项羽请罪,身赴鸿门宴。幸好又依了张良的计策,以及樊哙成大事不拘小节的建议,才得以逃脱。
刘邦后来叛楚东进、假借诛“杀怀王者”的名义讨伐项羽,等等这些决策,也都听取了别人的建议。
而项羽基本都是自己运筹帷幄,自己带兵南征北战。听取建议少之又少。
敢拿命赌
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为什么会被刘邦所用呢?因为刘邦敢压上身家性命,萧何他们不敢。正如陈婴母亲劝说儿子不要自立为王,她说:依附于别人,起事成功了,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了,也容易逃脱。沛县起事时,身为文吏的萧何、曹参等人不敢出头,这才推举刘邦当了沛公。
但刘邦不是当真不怕死,真不怕死的是项羽。如果当年败走垓下的是刘邦,肯定早就过了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哪会横剑自刎。刘邦一生多次带着几十个人逃走,还两次在战场受伤,但他都能东山再起,是不折不扣、打不死的“小强”。
刘邦虽然怕死,但敢拿命赌。他赴鸿门宴时,不就是拿命赌去了吗?他有必活的把握吗?
胸襟宽阔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之后,诸侯反叛,最终败于刘邦。
刘邦成为汉帝之后,也遇到诸侯反叛。但刘邦一一平定了叛乱,项羽却遭遇了垓下之败。
两人结局之所以不同,在于叛乱方式不同。项羽面对的是诸侯并起,而刘邦面对的只是逐个反叛。究其原因,在于两人分封天下的方式不同,项羽分封天下,全凭个人喜好,有功的就赏,无功的就贬,亲近的就立,有仇的就废。全然不管诸侯的人心向背,以及权力、利益的权衡。这就是胸襟不够。
刘邦则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充分考虑了诸侯的利益,既往不咎,因此诸侯得以至少是安定数年。待到天下太平,人皆自宁,便是想起兵也难有人附和。
项羽拿的一手好牌,斗地主却输给农民刘邦。这就是天才的悲哀,天才往往喜欢事事亲力亲为,不信任别人,不重用别人,终究双拳难敌四手。天才自恃智力超群,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一个人的智慧终究难敌众人的智慧。如果还心胸狭窄,众叛亲离,那就纵使是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也难成大业了。(火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