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2008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人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深受大家喜爱的董雨辉是这么说它的,“如果我将《额尔古纳河右岸》卖到了150万册,那么将来一定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自己将一本茅盾文学奖的书籍卖到了150万册。”
而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妮浩一家人。
妮浩嫁给了主人公的弟弟鲁尼,后来因缘际会,她做了这个氏族的萨满(就是“神”的意思)。
妮浩一辈子生育了6个孩子,可惜只有2个长大成人。她每救一个人,孩子就要死一个。说白了,就是以命换命。
老大果格力,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因为母亲妮浩去救了一个发烧的孩子,他爬上树想看看母亲回来否,就发生了意外。
老二交库托坎,是在桦树林被马蜂的毒刺蛰到而死的。他的死,是因为母亲妮浩为了拯救被鱼骨卡住喉咙的马粪包。
老三耶尔尼斯涅,是10岁的时候为了救一头驯鹿掉入河中淹死的。他的死,是为了救自己母亲的命——妮浩外出历经暴雨掉入了悬崖。
老四是女孩而贝尔娜,她本来是保不住命的,因为母亲执意要救一个16岁偷鹿少年,那少年一下子吃了太多的生鹿肉已经奄奄一息。妮浩后来牺牲了自己肚里未出世的孩子,贝尔娜因为恐惧而逃跑。
老五就是那名未出生的男孩儿,一个没有名字的男孩子。
老六是玛克辛姆,他活了下来。母亲妮浩为了救森林大火而祈雨,最后丢掉的性命是自己。
你看,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妮浩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
是的,小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的生死观、生存尊严、迷信力量与自然崇敬都给予读这本书的人很大震撼和启示。
那种带有女性独有的温和平静的笔触,但是又不吝对于书中人物走向死亡的场景施以笔墨。
这当然会格外令人感到悲恸。而着眼于更加宏观的视角,他们的故去,又何尝不是这个世代居于山水林间的弱小民族逐渐式微的缩影呢?
好吧!放眼历史长河,每一种文明,每一种生活方式的经历和演变大底会沿着同一条轨道走向同样的命运。
如果只看结局,那该多么悲凉。
其实,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这样的宿命里都曾释放过那样绚丽的生命的力量,这同样是命运对人类的馈赠。
月亮清冷的光辉绻慵在书页上,我能合上书,却无法收回我遗落在额尔古纳河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