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亲子阅读?
我个人观点:1、先观察在与孩子的亲子阅读时,两个孩子自己的矛盾,在于“抢妈妈”,还是在于“对图书有不同的需求”。2、结合孩子具体的情况,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大孩子给小孩子读绘本,妈妈陪伴着;每个孩子和妈妈都有一个独子的“特殊时观”,可以和妈妈单独的进行亲子阅读;带着两个孩子,聊绘本,每个孩子都可以进行解读。方法总比问题多,重要的是,“站在孩子这边”,从孩子的角度去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
二、找一本图画书,根据课程内容,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我选: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
在自己不懂绘本时,因为大家都说《野兽国》经典,于是,我购买了,那时孩子1.5岁。书一拿出来,孩子看到封面上的野兽,就哇哇大哭,于是,这本书被雪藏一年半后,孩子3岁,孩子竟然疯狂的爱上了这本书,且持续热爱。之前,我对这本书懵懵懂懂,而听完番茄老师的课后,我独自捧起了《野兽国》,刻意练习起来:
1、看封面和封底。封面和封底展开后,就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那我从这幅完整的图画里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一个长着“人脚”的野兽在睡觉,旁边停泊着一艘小帆船,船上没有人,这是一个静谧的野外森林,空中挂着一轮“明月”,结合书名“野兽国”,可以得出,这幅图画展现的就是一幅没有被打搅的、野兽生活的国度。
2、边框是有变化的,有边框和无边框的页面给予你的感受是什么?
番茄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带着思考重新把这本书的图画抽离出来,独自的看图画,我是什么感受?我惊奇的发现,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原来是如此的有力量:从最初只有一页纸的中心,小小的一幅画,逐渐扩大,布满纸张,再向横向延伸,再纵向延伸,文字慢慢的被“挤”出去,在麦克斯与野兽狂欢时,满页都是画,而后,文字出现,图画开始收缩,到最后一页,图画没有了,只有文字了。都说,大人读图画书,是以“文字”为主,而孩子则是以“看图”为主,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我感受不到这些变化,那孩子呢?孩子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探寻点。
3、图画书中图画与文字的相互作用。
番茄老师提到“文x图=图画书”,这个对图画书的定义,我在松居直先生色书籍里也看过,但是,当听完番茄老师对“图画与文字相互作用”的相关案例分析后,我结合了《野兽国》,对“文图的关系”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先不看图,把文字读一遍,无法明确具体的故事;我又不读文,单独把图画看一遍,“妈妈”的部分缺失了,麦克斯的情绪变化起因,也无从明确;我再图文结合看一遍,我读出了故事的完整性:“胡闹——受训——愤怒——逃离——宣泄——控制——回归”。我读出了《野兽国》的图文关系:图画在文字里找空间,把文字没有呈现出来的部分补全,图与文相结合形成了“生命体”,书活了。
按着老师的课程,从以上这3点去思考,去理解后,我对这本《野兽国》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麦克斯是孩子,长着“人脚”的野兽如同妈妈,孩子从现实世界到幻想世界,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世界,是因为有妈妈的爱做交换,麦克斯回家后,餐桌上的饭是精心准备的,有甜品,甜品是可以带来幸福感的。
这次课,收获太多了,真如班主任所说:番茄老师的课,可以多听几遍,总有新收获,谢谢。
今天西柚依然跟我早起,我们一起读了野兽国,当读到上图时,西柚说:妈妈,我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外太空,迈克斯就是杨利伟。
这会,我在读生命合伙人,读到这句话: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已有的认知,通过某种连接形成新的想法。
而绘本给予孩子这种产生连接的可能,我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