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整理术”是日本人的专利,我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中国人写的《一看就懂的超级整理术全图解》,精美的印刷,彩色的配图让我一下子就对这本书有了好感。借来翻阅以后,感觉值得一读。本书一共193页,薄薄的小册子分了七个章节,和日本人的整理术偏重于家务杂物的收纳整理不同,这本书关注的是人们在职场上工作学习,时间规划,思考表达方面的整理。每一章节中都有大量的分解步骤图,让理论知识和方法步骤更加清晰可见。
整理书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作者在本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整理书的目标——最大的目标就是提高效率。
尤其是在工作上,杂乱无章的办公室物品摆放、电脑存储不仅影响心情,为寻找和使用需要的东西,会浪费时间、增加焦虑,同时,毫无主次、一头雾水的工作思路也会让别人对自己的价值评价降低一个档次。而低效率让自己成天忙于加班,没有时间充电,没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心情和家人互动,更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整理术就是用来提高自己的效率,省出时间让自己学习充电,思考事业上突破的可能,保持充足的精力,和家人一起良性互动。
整理术的基本原则,作者给出了八个字四个词:
简单
减法
适合
执行
- 所谓简单,就是说要大道至简,围绕提高效率这一目的,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自己的思路进行适度而有效的整理。整理并非彻底的清理,不是说必须把自己的办公桌清理得一丝不苟,一尘不染,看上去就好像没有人在那里似的,但一要找文档就鸡飞狗跳,回复原形。整理术说到底是为自己服务的。
- 所谓减法,就是提倡在整理过程中多做减法。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大量鸡肋的琐事,如果不会做减法,不能进行有效的筛选,而是全盘接收,即使用心分类归纳,很多时候也只是做无用功,进而拉低效率。这一观点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做清单“的梳理一脉相承。
- 所谓适合,就是指整理术是应该适度遵从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调整出属于自己的整理术,用尽可能少的付出,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
- 所谓执行,强调整理术的关键在于整理,知道并不代表能够做到。我们必须立即动手去整理,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
围绕以上四个原则,作者分别讲解了如何对工作环境,电脑信息,思考逻辑和时间规划进行整理。
工作环境整理术##
作者对办公桌的整理,给出了常用物品分区域放置的原则,建议将办公桌周围设置成五个区域,分别是:
电子设备区,放置电脑,电话,手机,打印机等电子设备。
纸质文档区,收纳文件资料,书籍,信函,发票等。
文具工具区,把一些燕尾夹纸笔尺子,固体胶等常用办公用品收纳放置。
休闲摆放区,放置箱框货,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个性化物品,但强调要精简再精简。
个人杂物区,将一些个人的零碎物品放置特定的位置。
其实这种分区摆放的方法我早已经了解并实践。只是文档整理和收纳,有时做的还有些混乱。这一点,作者对纸质文件的整理,表述的非常精彩。他提出了三个要点
- 一是及时分类整理减少延误。
- 二是使用各种文件夹便于分类。
- 三是按办理状态区别对待。
作者把所有的纸质文档分成了待办理,办理中,办理完三个类别。对于待办理的文件,关键出不能不闻不问,需要一开始花上几分钟明确意义,确定文件的基本内容,性质,紧急程度。或者立即处理、交接给他人,或者用透明文件袋进行分装,做好备注。这一点有点像行动管理中的处理环节:
来文到自己手里的时候,先问做不做,不需要做到立即丢弃或归档。再问谁来做,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文件,立即交接给他人。三问复杂吗,很简单可以立即处理决定的文档,或重要紧急文件立即处理。四问怎么做,根据文档是否随时可做,分别放置不同的位置。
对于办理中的文档整理,作者特别推崇透明文件夹,建议把同一个项目的纸质文件放置在一起,既便于携带又不会有所遗漏。另外作者建议在这些文件袋最外层,用精简的文字概括项目名称,内容,截止时间等基本信息。
对已办理的纸质文件,在行动管理中只是简单的一个归档,但没有说明具体如何归档。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比较详尽中肯的建议。他建议除了必须长期保存的重要文件以外,对一些确定近期还会用到的资料,按照之前办理时的分类方式,放存档封闭式文件盒中。当然我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尽可能的把这些文本文档转化成电子信息,除非原始票据或原始签名,其他无需封存的纸质文档物品都可以尽快处理掉了。
在这个部分,作者对于杂志如何处理的建议,给我很大的启发。杂志的实效性相对比较强,我以前对一些业务方面的杂志,总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候往往积存了大量杂志,有价值的地方,一本杂志里面往往只有一两页。作者建议是:对杂志少量有价值的内容复印放入文件袋即可。我根据作者的建议,对纸质杂志区别对待,把有价值的部分内容复制到印象笔记中去,感觉这个做法对自己很有帮助。
电子资讯整理术##
作者在本书第三章节重点是讲述了“电脑和电子邮件”的整理术,而我却认为,现在的时代单纯说电脑和电子邮件就太狭隘了,应该囊括手机、pad等所有上网终端在内的电子资讯进行综合整理才是王道。虽然美中不足,但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论和框架依然对我很有启发性。比如对软件的合理使用,资料的及时清理,桌面要有序,快捷方式要有效,文档保存分类命名要有规律可循等等,不管在单机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有效果。
就我而言,虽然更喜欢Total Commander,但因为软件版本和操作习惯的问题,目前使用桌面的时候更多,好在萌萌的设计师李珍妮同学给我专门制作了一个电脑桌面,把桌面划分成
待阅
重点关注
待办
待归档
四个区域,让自己临时办公文件也能各就各位。当然其他文件还是要使用强力底板后归档到各个文件夹中去,随后重要但不涉密的资料还需要备份到云盘更加以防万一。当然了,在一定规律下命名并归档文件的同时,还一定要安装everthing这款软件,可以快速搜索。
针对自己关注的专业领域,虽然像google reader或鲜果这样的rss已死,但微信订阅这样的新模式已经出现,可以让自己更加方便的获得最新的网络咨询。我们可以通过印象笔记、还有voice等工具,及时保存或过滤信息,确保自己保存下来的,都是精品。
对于电子邮件的归档,其实作者的方法和我一直使用的使用原则大同小异,我主要是“三定”原则:
- 定期:每天固定时间查看、回复邮件
- 定位:及时把不同性质的文件通过转入不同文件夹及贴标签的方式放到不同位置。
- 定式:设置固定的收信规则,问候/回复语以确保自己电子邮件往来时足够的高效且专业
目前最喜欢的邮箱是自己的QQ邮箱,功能足够强大,操作界面也很友好,唯一问题是在imac上使用好像需要进行单独的设置,我目前还没有搞明白怎么用。
大脑的整理术——享受心静止水的感觉
清空自己的大脑,这是GTD的一贯原则要求,本书也强调让清空自己大脑,让自己专心于思考工作,以便更加高效的产出。其具体方法相对保守和落后,因此不再赘述。不过这个章节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大多数待办事项都分为创造性和事务性的工作,尽可能把委托或自动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创造性工作保持专心高效思考,并整理为简单有序的流程十分重要和必要。
那么如何判断事务是创造性的呢?作者提出了四个基本规则:
一是迎合需求。不管是迎合上司的口味还是迎合市场的需求,必须让上司或顾客所接受。
二是可以积累。能够累计的业务,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才能得到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三是有益于社会或组织。能够对自己组织或整个社会有益的创意才是有价值的创意。
四是自己感兴趣。唯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才会积极投入精力和时间,并有望产出成绩。
若事情并非对自己有高价值的创意行动,作者还根据能力类型模型提出来一个“不做”清单,建议对于自己不想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放入 其中,分清楚哪些是坚决抵制的事情,哪些是可以请人代劳的事情,哪些是需要减小频率的事情。
整理自己大脑思路,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声称“一页纸可以整理一切逻辑”,我对此不敢苟同,因为这句话没有说清楚多大的纸张。不过对于一般事务处理的逻辑来说,利用作者建议,拿出一张白纸进行逻辑整理,倒是的确可以简化思维,拉出框架来:
明确具体的预期目标
根据关联性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类
确认并保留重要内容
排除无用以及关联不大的部分
用这个流程 可以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面对问题尽可能迅速的拉出逻辑框架来。
当自己大脑清理到心静止水的地步,面对问题可以快速理顺思路以后,也不要过于乐观,很多项目的创意和框架,需要自己在大脑中一点点的发酵,最后酿成成功的美酒。我们清空大脑的目的,是让大脑中的“缓存”更好的运转,但不代表自己没有一点知识储备,凭空异想天开就能空手套白狼。
这本书我总体评价不算太高,只能算得上一本职场个人知识管理的入门书籍,不过在很多章节上都可以给我很大启发,尤其是附图内容,可以印证自己实践中的步骤有无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这本图解整理术的核心并非是收纳技巧,而是安排合适的流程。从这一点上,无疑这本书是非常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