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载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很容易随波逐流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并且能够拥有不人云亦云的独特观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你是否想要做出这些改变:在工作中,从总是缩在会议室角落,变的能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让老板和同事刮目相看;与家人朋友相处中,从总是沉闷无趣到能够说出让他们如沐春风的话;遇见陌生人,从总是尴尬的站在一边,到能够迅速打开话题,拉近距离。那么,这本《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日·斋藤孝),或许可以帮到你。
作者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在本书中,以“5天集中授课”的形式,提出用5天的时间打造自己成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
“5天是唤醒意识所需的时间,下一个阶段就会养成习惯。”
印度有句古谚语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5天蜕变的历程吧。
Day1通过撰写评论,感受和培养思考的感觉。
经常听到有人称自己是个“潜水党”,还一幅深以为荣的语气。我不明白这有什么沾沾自喜的,看过一篇文章,难道不应该留下自己的想法吗?哪怕是只言片语,对于作者来说,会让他产生思考,对于其他读者,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自媒体时代,你要看到别人,也需要他人“听到你的声音”。
评论员甚至形成了一种职业,可见评论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在写评论的过程中惠人惠己,书中给出了简单实用的方法。
01、准确归纳内容,而不是仅仅说出个人喜好。
我个人在看一部电影之前很喜欢先去网站看影片的评论。但对于那种“啊,真好看。”或是“什么垃圾片子,太难看了”这样的评论,基本都会一扫而过,因为这是一些无意义的评论。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评论需要言之有物。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只是感性的说明一下感受,后来者还是看不明白这部作品好或不好在哪里,说白了,这是无用的评论。
若是喜欢一部电影,可以谈一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演员演技,还是剧情,甚至是拍摄手法。这样的话,别人便可以从你的评论里看出他没有想到的,或是亟需了解的东西,这样的话对于欣赏这部影片,便有了更多参考的角度。
02、限定评论,不要面面俱到。
只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或是感兴趣的一部分来进行评论。
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每个人也都不可能是全才。所以互联网带来了这个世界的“扁平化”,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更快捷更高效的获取知识。每个人补充一部分,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完整。
需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种智慧:“我谨以我的立场发言。”
Day2 为掌握思考技能而做的基本准备
像所有技能一样,思考作为一项技能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后天做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集中锻炼思考技能的办法,教我们怎样改变自己的思路,做“会思考的人”。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日·斋藤孝)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比较思考法、比喻思考法、辩证思考法、现象学思考法以及系统思考法五种方法。
下面来谈几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01、比较这种思考方法,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会不自觉的运用。去超市购物时,对于想要购买的同类型物品,我们总是会对它们的外形,质量,价格等因素逐一考虑,最后综合多种比较结果,挑选出最符合心意的物品,这就是最浅显的比较思考法。
而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比如我们想要阅读一篇人物传记,但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书读下来,又觉得抓不住重点。那不妨找到与这本书不同的版本传记,来做比较阅读。这个人物的生平事件是不变的,而传记作者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通过这种比较的阅读,我们会感觉到传记的脉络变得清晰了。对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重点事件也会记忆的更深刻。
我曾经读过很多版本的苏东坡传记,这位文学大家一生跌宕起伏,但是由不同的作者演绎出来,却有许多迥异的叙述,读来也是妙趣横生。
02、书中说“从零开始构建形成个人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如果能事先找到一些具体的形象,就比较容易确立成型。”如果不知道怎么表达,不放试着“将自己擅长或喜欢领域的语言引用到工作中”,这样,能够更好表述的同时,心情也会更加轻松。
试着将世界上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作者在书中指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似乎有相似性,单一孤立的看待事物是不行的。”
我最近在学习经济学相关的知识,读到《学会花钱》(日·野口真人著)这本书,书中在讲述深奥的投资理念时,就举了一个例子:“主妇和投资家的判断是相同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位主妇在看到商场打折的开司米毛衣标价5990日元(约合人民币353元)时,会嘴里嘟囔着“好划算啊”,顺手拿起四件放进购物筐里。而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购买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曾因觉得每股5.22美元的价格很便宜,就出手购买了10.2亿美元,并且满足的感叹“做成了一笔不错的投资。”
他们的行为看似相差甚远,因为一个仅仅花费了1408元人民币,另一个却豪掷了约68亿人民币,几乎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仔细想想,他们的核心理念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价值”大于“价格”,所以要尽心购买。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这是一切投资行为的基础理念,如果只是干巴巴的念出“投资行为中,价值大于价格时就购买,价值小于价格时就观望”,不仅自己觉得言之无物,别人听的也是云里雾里,但如果能和书里举的例子一般,将看似专业的理念和自己的生活连接起来,那么理解时就轻松多了。
03、不知从何时起,抛弃主流,回归小众成了一种趋势。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著名的品牌,而是选择有独创性和定制性的个性品牌,旅游也不再去那些耳熟能详的景点,而是喜欢自己开发“少有人走的路”。
这意味着人们开始想要摆脱束缚,摆脱对传统真理的确信,不再喜欢被别人武断的划分为某一类或某一个群体,而是有意无意的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千个读者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撕去已经被人贴上的标签,自己去定义面前的事物,因为只有自己才会真的了解这个对象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贴标签的习俗古来有之,例如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家世显赫,品德高尚的标签,就能被选为高级官吏,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操纵政权的工具。
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官员集结朋党,党同伐异。官员们被划分成了各个党派,贴上了明晃晃的标签,不同的标签就意味着是政敌,而政敌之间就要斗个你死我活。这旷日持久的党争让明朝内阁成了虚设,破坏了中枢体系的平衡,甚至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而现在的网络时代,虽然“贴标签”不会有历史上这么大的威力,但人们对于贴标签热情更甚。什么“富二代”,“女司机”,“中国大妈”···甚至只要含有这样标签的题目,便会引人注目,所以媒体也是竞相使用,广为传播。这些标签不乏调侃意味,网友创造它们时多半是为了自娱自乐,但也意味着几千年后的今天,贴标签这种事依然受人追捧,毫不过时。
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我认为恰恰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种执念显像到表面,才变成了总是喜欢武断的去给别人下定义。殊不知,在给别人贴标签的同时,自己又岂不是别人贴标签的对象?
这些贴标签的故事让人失笑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反省,世人是有多么在意和喜欢贴标签这件事。比如经常听别人说“某某地方的人肯定不聪明”“某某大学的毕业生应该很差劲”或是“父亲这么优秀,儿子应该也不差”这些种种,不过是主观臆断而做出的推论,却是不负责任的将标签“贴”到了他人的身上,也影响着听到或看到这些标签的人。这样看来,标签其实没那么可信,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自己亲自去下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说不定会让别人眼前一亮。
不喜欢被别人贴标签的话,那就试着从自己开始,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世间万物,全面的去认识人和事,避免“妄下结论”。
Day3 锻炼自己的“思考体质”
一段话是由句子组成的,而一个句子是由词汇构成的,可以说词汇是语言的基础。经过前两天的训练,脑海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稍微与别人不同的观点,那么想要表述出来,就要借由词汇。所以,积累自己的词汇量,锻炼运用词汇的能力,才是打造思考体质的基础。
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在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选收了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总共只有3500字。看似很少,但是想想这些字词排列组合,会产生多少结果?所以文字和语言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我们每天要说很多话,也要听别人说很多话,但是这些话其实作用不大,因为这些话很多都是无意识就说出口,为了表达信息甚至连信息也没有,只是无意义的叹词。这种话,说的人不在意,听的人也不会入耳。那么,想要别人对你说的话感兴趣,继而重视你的观点,就要训练语言的驾驭能力。
不妨多听听广播,看看电视节目。因为这些虽然也是在说话,但是这些话却是经过无数次思考和修改后留下的精华。多去学习这些打磨过的语言,时间久了,潜移默化,我们也能说出精彩的句子。
我有段时间很喜欢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这部有声书,我是看子午书简的推荐,便买了这部有声版本来听,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蒋勋先生是台湾知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他的系列讲座当时在台湾大学反响非常高。市面上讲解红楼梦的课程千千万,为什么偏偏这个蒋勋老师的课能够脱颖而出?
让我们来看看蒋勋先生在讲座里的语言:“《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文学不是励志的格言,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文学是对生命现象的真实理解、包容”,“人到底要走向那里去,什么是生命的本体?我们追逐的东西是不是生命里真正最想要的,觉得最重要的。我们误认了世俗里面虚拟出来的假象,把它们当做了故乡,努力的飞奔而去。其实那只是“他乡”而已,并不是生命本质的东西。”这些读来口颊生香的文字,配上蒋勋先生娓娓道来的磁性嗓音,把听众带进了一个瑰丽神秘的书中世界,不由跟着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向这部文学巨著构造的花园深处走去。
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起码可以试着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所体悟的事物,尽量精炼的加工,然后转述给他人,慢慢的,也会在谈话中变得出彩。从一个默默坐在角落里的小透明,变成在谈话中能够“把握气氛”,让别人觉得十分重要的人。
Day4 深化思考的方法
如果说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工作中,从电视广播中搜集思考的素材,培养思考的习惯,拓展思维的广度,那么读书无疑可以加强思考的深度。
有位作家曾在公开课上说过:“想要写好一部作品,需要读三类书:要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专业书,以养才气;读休闲书,以养灵气。”看来无论是读什么书,都能够让人受益匪浅。正和了那句“开卷有益”。
人类的头脑和身体一样,想要它变得更好,那就需要科学的锻炼。没有人生来就可以阅读思考,这些技能是后天慢慢培养的。看看身边的人,为什么有些人读200页的书就觉得疲惫发昏,而有的人可以阅读上千页的专业著作?这和运动员可以跑完全程马拉松,而一般人跑到800米就会累得气喘吁吁是一个道理。
想要保持长时间的思考能力,那么读书是一个最好的锻炼手段,因为读书可以训练大脑的耐力。
读一些畅销书,可以使自己了解当下的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也可以更好的与他人找到话题。如果和别人谈话,能说到:我最近读了XX作家的新作,对其中的观点很感兴趣这样的谈话内容,那么会比说:我最近听说某个女明星又离婚了,让别人觉得这个人更加有深度些吧?
若说读畅销书可以打开话题,那么读一些古典书就可以增加话语的“分量”。
让我们看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再来看看《三国演义》的引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几句短短的话,却包含了人世百态,包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和美学理念。小说是写什么?小说就是写人,写人生。技术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人生的历程古来今日却何其相似。都是一样只为风月情浓,都是一样惯看秋月春风,放在如今任何一本畅销书里,基本的人文和美学的思想是没有变的。
而且,通过阅读古典名著,可以让人更能沉得下心来,认真的思索人性,思索人世百态。试问,一个有着深邃思想的人,又怎会说出肤浅的语言呢?
另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对待不同的书,可以分别用“慢阅读”和快阅读的方法。怎样在“慢阅读”中细细品味,让心灵得到升华;在快阅读中把握重点,用“二成”的功夫达到“八成”的收益,在此文中就不一一赘述了。如果对阅读方法感兴趣的话,我推荐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里面详尽介绍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延伸阅读的话应该会有惊喜的收获。
Day5 准备万全,开始决策吧
经过前面四天的准备,相信读者已经掌握了思考的方法,那么有了方法,就付诸实践吧!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善于利用以下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和有经验的人商议。这个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也可以是佛龛里的神像,甚至可以是你自己。这个商议并不是要征求谁的意见,而是在说出来的过程中,会更好的整理出头脑中的思路。
02、直面自己的恐惧。不善于做决断的人,依赖他人成瘾,一旦需要自己独立的做出决定,心里往往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这类人害怕为未来承担责任。有句俗语说:“除死生外,世间并无大事”。想想你目前面对的需要做决断的事情,哪一项又能上升到死生之高度?想过了,也就释然了。做出的决定,因为是自己思考过才付诸实施的,无论成败都会印象深刻吧。也因为是自己做决定,便自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更能把握好尺度,长此以往,能做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对自己对他人的人生更负责的人。
03、思考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依靠第一反应来思考,也称为直觉思考,第二种是依靠经验来判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深思熟虑。这两种办法并无优劣之分。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种思考方式太过草率,但是生活中有太多地方需要当时立刻做出判断,比如医生要第一时间决定急病患者的手术该怎样做,消防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判断出被困在火中的人的救援方式,甚至就连在天猫聚划算页面购物也要尽快判断需不需要购买,否则就被一抢而空了。所以说,快速思考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在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灵感,也是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凭空生出的念头。
如果说快速的思考为打造自己的独特观点找到了方向,那慢思考则能保证在前进的方向上不至于偏离航道。在行动的路上不断的思考,适时的调整方向,会让自己更坚定的向着既定的目标出发,也能走的更快更远。
通过《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日·斋藤孝)这本书中5天的训练,学习了方法,那么接下来便是持续的行动。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在他的书中说:“思考与行动,这还不够吗?还不够。思考,行动和重复才能使我们进化。造物主设计我们的大脑首先是为了行动,其次才是为了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们似乎什么都懂了,但是在我们没有把思考的成果转化为行动之前,在我们没有像一个受益人或者艺术家那样吧行动步骤重复数十遍之前,事实上仍然什么都不会,丝毫都没有改变。”
从阅读完这本书,抑或是阅读完这篇文字开始,摒弃固有的思想,用书中的方法去持续锻炼自己的思维,相信不多久,便会成为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拥有独特观点的”和与别人“不太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