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意为道德充满的符号,作者所讲述了五位贤人的故事,这五位贤人,无不是相貌怪异,德行却堪称完美,以至于人们无不称颂,连儒家的圣人孔子也自愧不如。作者的本意,也许是借儒家圣人之口来宣扬道家,而由孔子的态度,也让人感觉到,谦虚使人进步,正是这种客观地看待自身不足的态度才是进步的动力。这两天的学习,我们将逐一认识这几位贤人,并从他们身上来汲取进步的动力。
“王骀, 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让常季不由地疑惑,是否“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孔子的回答更是直接了当,他说,自己是自愧不如,只是还没有去请教罢了;不仅是鲁国,自己想要带领天下人都去向王骀学习。可见孔子对王骀亦是尊崇有加,这不禁让学生常季更为好奇,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会让人趋之若鹜呢?孔子说,死生是大事,但这个人不为所动,即便是天崩地裂,他也依然故我。道家的圣人,其中一个标准就是“忘我”。这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无不是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当今社会的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没有个人的利益安危,这也是道德充满的原因吧。可见,古往今来,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一以贯之的,道是永恒的!
至于人们愿意追随王骀的原因,孔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 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 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 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 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止水可鉴,人亦如此,正如俗话说的“静能生慧”。人肢体的动,易于觉察;而内心的动,难以觉察也更难以控制。听高岳新老师讲庄子,他认为道家的圣人,其一忘情,其二忘物,即情绪淡然无波动,视万物为一无差别心。也许,佛家的静坐、道家的站桩都是为了觉察进而去除自己内心的动吧!
申徒嘉的故事,就更让人深思。古代的刑罚毫无人道可言,比如刖刑,割掉人的一只脚,这不仅是一次的惩罚,更是把人终生绑在了耻辱架上。申徒嘉就是这样一个受把惩罚的人。开始,面对别人的嘲笑,他愤怒;后来,他追随老师学习,他可以做到无视自己形体的残缺、无视别人的讥讽了,也就是做到了忘物、忘情。他说“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 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别人都为自己而愤愤不平,认为对自己执行刖刑是对自己的不公正,他却知道过去的已无可改变而安之若命。安之若命,看起来是消极的态度,却是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首先在于要分清哪些是自己能够主动掌控的,把有限的精力用于这有效的部分,便可省却若干无谓的精力消耗,但这种理智、冷静与冷漠之间的区别该如何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