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出指从一个数学情境中创造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呢?
一、新授课巧用情境,适时追问,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中每一节新授课几乎都包含一组精心设计的情境,因而,教师可以把教材中丰富的情境作为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有效载体,以教材上的问题串作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向,进行问题提出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由学生观察情境,根据原有认知结构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提出的程度也会越来越复杂。
案例1: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先出示情境图:学校体育组买来10个足球,8个篮球。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了有关百分数的问题: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百分之几?篮球的个数占足球的百分之几?足球比篮球多百分之几?篮球比足球少百分之几?由于前两个问题是之前所学的知识,学生共同解决后,重点探究“足球比篮球多百分之几?”
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教师追问学生是否有什么想问的?
生1:10-8求的是什么?
生2:足球比篮球多百分之几,为什么要除以8,而不是除以10?
生3:我用 10÷8-1来计算可以吗?
而且当学生解决了“篮球比足球少百分之几”这一问题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足球和篮球的相差数都一样,为什么多的百分之几和少的百分之几结果却不一样呢?”
这节课的教学中,既有问题解决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即给定情境题出数学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正好复习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又有问题解决中提出数学问题,即学生在解决了有关“足球比篮球多百分之几”的问题后,又提出了有关“篮球比足球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即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进而提出“怎样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就本节课而言,学生解决问题后所提的四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比起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多(少)百分之几,都要用多(少)的数量除以单位“1”,所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单位“1”;正是由于单位“1”不同,所以求得的结果才不同”效果要好。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二、练习课转变方式,变换题目,提出数学问题。
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自由提出数学问题,也可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改编。
案例2: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学习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长10,宽8,高6的长方体(没有标单位名称),要求学生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物体,然后展开想象,提出数学问题?
生1:做一个长10分米、宽8分米、高6分米的无盖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生2:这其实就是求它的表面积,不过需要注意不要算上面。
生3:在鱼缸里倒入4分米深的水,需要多少升的水?
生4:我知道,这是求它的容积,用10×8×4,高6分米是个多余条件。
师:如果想用上“高6分米”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5:要把鱼缸装满水,还需要再倒入多少升?
生6:将:600升水倒入鱼缸,水面离鱼缸口还有多少分米?
生7:这个问题不对,鱼缸最多只能装水480升,如果倒入600升水,根本就装不下。
生6:哦!我说错了。我改一下,将400升水倒入鱼缸,水面离鱼缸口还有多少分米?
生7:这就可以做了,先用400÷10÷8=5求出水面的高度,再用6-5=1就是水面离鱼缸口的距离。
生8:如果鱼缸的水深还是4分米,把鱼缸密闭起来后再翻转一下,让左面当底面,这时鱼缸里的水深是多少?
生9:这个简单,利用体积不变就可以做。10×8×4÷(8×6)=20/3(分米)。
生10:将鱼缸里装满水,再放入一根长方体钢条,水会溢出多少升?
师:求溢出的水有多少升,其实是求什么的?
生:长方体钢条的体积。
师:这里该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生10:哦!应该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生11:将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成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最多可以切多少块?
生12:用这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
生13:从长方体的表面挖掉一块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
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相互启发,脑洞大开,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竟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直接由教师出示,让学生根据题目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很容易变成单纯的做题。改变一下方式,转为问题提出式的教学:只呈现图形,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课堂参与程度及积极性得到显著改善。
另外,由于学生需要通过联系、反思、改变等方法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会暴露出他们对概念的不理解之处,或者所提数学问题不合逻辑等。教师可以及时介入并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表述数学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
实践证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其数学理解,有助于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仅应当作为教学的目标,而且应该作为教学的手段。贯穿了学生问题提出的数学课堂,是关注学生、关注生成的课堂,学生更投入,教学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