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时代,焦虑感似乎已是常态。
很多人觉得,是这个时代病了,这个时代得了一种“焦虑病”。
但是,历史是不完美的。
过去的某一个时代就算没得“焦虑病”,也会得其他的病;尽管这种“病”在古人眼里也许不算“病”,可在现代人看来,也许,它就是“病”。反之亦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幸福与悲哀。
不管怎样,我们这个时代也算是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占尽了优势,毕竟数据显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快乐并焦虑着的生活。
不过也可以换种角度:如果当今的生活注定需要焦虑,认清它的本质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01 焦虑的划分
焦虑是一种情绪,关于焦虑的划分有很多方式,这里只说两种。
第一种是根据焦虑的合理性来划分,可分为合理性焦虑与不合理性焦虑。由于人类的大部分情绪都有两面性,就像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合理性焦虑是在一个较正常范围内的焦虑水平。
比如,今天周三,Boss让你写一份重要不紧急的策划案,要求下周一早上给他。而你彼时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法自拔,就这样度过了面不改色的五天四晚。
周日的午夜来临了,你在悔恨交加中奋笔疾书开始书写,直到迎来周一的太阳,一份伟岸的策划书诞生了。
是什么让你变得如此高效率?当然不是天赋和毅力,而是合理性焦虑。
与合理性焦虑相比,不合理性焦虑则负面得多,这主要体现在它的破坏力方面。它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引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只要看看人们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中的所作所为就清楚了。
在《焦虑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提到判断焦虑是否合理的三个指标,它们分别是——
焦虑的范围:判断焦虑是否已经超出了威胁所涉及的范围。
焦虑的作用:焦虑不受自己控制,不断麻痹我们的感受。
焦虑的强度:过度焦虑会引起心理疾病。
根据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随时帮助自身或他人来判断焦虑的合理性。
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把焦虑分为个体焦虑和群体焦虑。关于二者的关系,朱建军先生在《焦虑的中国人》这本书中说:
“中国人的焦虑,各自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整体的焦虑原因,由于这个原因引起的焦虑,会叠加到每个人具体的焦虑上,所以中国人整体上才这样焦虑。”
现在看来,“中国人共同的整体的焦虑”好像已经不止一个了,但以上所说的三个指标在这里仍然适用。
正因为使人们焦虑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我们才更需要通过识别出那些不必过度焦虑的事,来减少对自身及他人的影响。
02 正视那些让你焦虑的原因
能让一个人焦虑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欲望、攀比、竞争;比如工作、爱情、家庭;又比如知识焦虑、社交焦虑、互联网焦虑,甚至是自卑、拖延症、完美主义……
不仅如此,以性别为依据,男性有男性的焦虑,女性有女性的焦虑;以年龄为依据,少年与青年在焦虑理想,中年与老年在焦虑现实。
再来看房价焦虑、食品安全焦虑、环境污染焦虑、教育资源分配等引发的公平焦虑、官员贪腐、公权力与平民冲突引发的基层政府合法性焦虑、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冲突带来的民族认同感的焦虑……(赵云泽等,2017)
可见,焦虑一词的范围之广,覆盖之深,划分之细。另外,还可以看出,带有个人特质的焦虑感较容易辨识,因为它们大多取决于自身的性格、心理、经历等因素。
那么中国人的整体焦虑又从哪里来?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一书曾谈到:“当下中国,社会整体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渴望经济利益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国的文化传统没有形成一种经济利益外的信仰,即成的社会结构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获得成功的手段,无法保证不同个体的机会公平,人们的渴望和现实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
整个社会的重心落在加速实现现代化、建设完善的现代工农业体系上。现代性精神的建设与现代化的速度存在巨大落差。这种现代性的滞后,降低了整个社会和个体成员应对现代化风险的能力。”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整体焦虑,与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落差、与经济利益之外信仰的缺失都相关。此外,本书还提到网络媒介也对人们的情绪存在一定影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焦虑就这样变成了常态。但我还是想说,大部分持续的焦虑感是不必要的,除去那些真正对现实社会发生实际作用的焦虑。
因为对于很多问题来说,不是你焦虑就有用。
03 焦虑的影响
世界上的很多疾病都和不良情绪有关,那么焦虑是如何影响到人体呢?
《反焦虑思维》这本书曾说:“每天,你所想、所感和相信的东西都会影响到你体内的基因表达,你是你自己的基因工程师……DNA不代表命运,但消极的想法却真的可以打开1200个压力基因中的任何一个,而多数这样的基因能够导致慢性病、抑郁症和绝望。”(方一雲译,2017)
困在任何一种负面情绪之中,理智的力量都会迅速变弱。
黑格尔说:“情欲愈专注,愈狭隘,愈占领着整个的人,它也就愈粗野蛮横,使得当事人失去控制,没有能力把本有普遍人性的自己和这强烈的情欲分开,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具有普遍人性的人。”(朱光潜译,2017)
在这里,黑格尔所说的“情欲”指情感与欲望,但对于情绪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此外,对社会群体来说,焦虑的毁坏性会更可怕。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分化以及代际分化造成了一种社会紧张、对立的状态,群体内部的焦虑、不同群体间的敌对,以及与社会整体的认同焦虑都加剧了社会结构的不协调。
焦虑可能引发进一步的逃避社会责任、安于现状、依赖权利主体、加入社群、群体敌对、民族主义运动等行为。”(赵云泽等,2017)
04 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
针对个体焦虑,简单介绍一些心理疗法:
1、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简称REBT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创立。REBT疗法关注的是人们的信念系统,通过纠正人们心中的“非理性信念”来改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艾里斯指出:“人们的非理性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自己定义出来的。如‘我是个无能的人’、‘我是个坏人’等等。这些定义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经验支持。可是,这些非理性的信念或定义一经形成,人们就会试图在经验中寻找它们的证据。当然,他们完全能够找到所谓的‘证据’,然后便‘逻辑’地得出他们的非理性信念是正确的结论。”
REBT疗法包含ABC模型:
A:激发性事件
B:非理性信念
C:产生的消极情绪及行为困扰
“在艾里斯看来,当个体产生情绪困扰及功能障碍性行为时,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A’‘B’‘C’来减轻这些困扰。”(龚艳,2015)
2、ACT疗法
ACT的含义:接纳那些你无法控制的,然后承诺采取那些能丰富自己生活的行动。(祝卓宏等译,2016)
ACT六大核心治疗过程包括:
①接触当下:有意识地与此刻发生的一切建立连接和投入。
②解离:学会“退一步”,与自己的各种念头、想象和记忆保持距离。
③接纳:以开放的态度为各种痛苦情感、感受、冲动和情绪腾出空间。
④以己为景:也称“观察性自我”。无论我们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觉察到了什么,观察性自我都能够在任何时候意识到。
⑤价值:价值勾勒出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本着持续的态度想要去行动。
⑥承诺行动:意味着在价值的引导下采取有效的行动。
3、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由日本森田正马教授创立,起初是为治疗神经症。
森田疗法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禅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老子的“顺应自然”、“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与道家的“静坐”法;佛教的“担柴运米,无非妙道”。(施旺红,2008)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顺应自然;
为所当为;
目的本位;
行动本位(以行动为准则,不以情绪为准则);
克服自卑,保持自信。
对于个体来说,如果你觉得自身存在“不合理焦虑”,又无法改善这种情况,不如深入了解这些相关疗法,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并坚持下去。
群体焦虑也许更复杂,但正如我们开始所说的,每个时代中的人都有各自的幸与不幸,与其焦虑,不如直面它们。
毕竟外界的风云动荡,永远不会停止,而个体与群体却永远息息相关。我们不提倡在群体中做一个被动的个体,因为能用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去推动这个社会每前进一点,将会是那些看似渺小的你我他们中,最独一无二的价值。
最后,深切地了解自身,真切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也许不会让你过得更幸福,但一定会让你活得更清醒。
如果你愿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