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程,每天听音频、看文章,跟着学习,感觉收获很大。生活中,我一方面自我觉察,感觉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另一方面观察周围,寻找有关理论对应的现实例证,增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前段时间,我学习“全能自恋和自恋型暴怒”专题后,感触很深,这次我清晰地观察到了儿子的暴怒。
晚上,老婆要给六岁的女儿洗澡。浴室里取暖灯发出暖黄色光线,吸引了一岁三个月的儿子,加上之前在浴室玩水嬉闹的快乐经历,立马勾起了小家伙进浴室玩的念头。老婆给女儿洗澡不愿儿子进去。小家伙如果在场,就会东拉西扯,搞得别人正经事情干不成。在老婆和女儿的坚决要求下,我把正要拉开浴室门往里挤的儿子抱到一旁。于是,儿子经历了一次暴怒过程。
第一阶段,产生意愿。看着姐姐和妈妈都走进浴室,他也想进去。
第二阶段,意愿受阻。姐姐和妈妈担心儿子进去影响她们,不让他进去。儿子感觉无法改变现实,意愿受挫,产生彻底的无助感。
第三阶段,引起暴怒。彻底的无助感让他的内心严重受挫,引发了自毁式的连锁反应,儿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同时爆发出强烈的哭声,泪水不断涌出。
第四阶段,恢复平静。看到了我指给他的气球,想要玩,产生新的意愿,拿到气球,迅速脱离刚才的剧烈愤怒和痛苦,新意愿得以实现,情绪恢复正常。
在婴幼儿的意识里,世界是浑然一体,不分你我、彼此的,他自己就像神一样存在,一旦产生意愿,就需要外界及时回应,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此时的神就变成了魔,同时被剧烈的情绪控制,甚至产生毁灭世界的感觉。早期婴儿的能力几乎为零,大一点的幼儿虽然具备了一些基本能力,但还是必须依赖抚育者的照料,所以,婴幼儿生活在一个不能调和的分裂中。当抚育者能及时回应他的情感,很好地进行日常照料时,他会觉得自己像神一般,自己的声音一发出,世界就能立即满足自己,这是他的全能自恋;当抚育者没有及时回应,忽视或拒绝了他的声音,他会立即陷入彻底的无助状态,同时产生自恋型暴怒。
在客体关系心理学看来,养育者的及时回应,会让婴幼儿觉得“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于是就有了“好孩子”和“好妈妈”的自体和客体;当抚育者不能及时回应,他就会产生彻底无助感和自恋型暴怒,他会觉得“我”是坏的,“你”也是坏的,于是就有了“坏孩子”和“坏妈妈”的自体和客体。随着孩子长大,基本能力逐渐增强,他就可以整合心中的“好”和“坏”了。但这个关键的整合是建立在足够多的“好”的基础上的,这时,“好”才不会被“坏”淹没或消灭。这也是孩子建立自我并保障其心理健康成长内在逻辑的一种表述。
婴幼儿是不能承受过多的无助和暴怒这些“坏”东西的。抚育者的最佳策略是给于婴幼儿及时的回应,也就是满足他的全能自恋,减少他的无助时刻和暴怒时刻。
在儿子无法如愿进入浴室,放声大哭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他正在经历无助时刻和暴怒时刻。我尊下身子,但没有抱起他,只是尽量和他接近,认真关注他的痛苦,和他共情。我这这么做带给了儿子一些安慰,没有让他的无助感和暴怒进一步发展。然后,我指给他看旁边的一个气球,他的目光被吸引,注意力开始转移。玩气球是他的新意愿。很快,他不哭了,站起来拿起气球玩。他的新意愿得以实现,情绪恢复了平静。整个过程中,我没有阻止儿子的哭泣,哭泣是情绪的一种自然流动,小孩子哭一哭没什么大碍,而且被拒绝和无助感也是人生中的必然要经历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