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沁音
走在学校里,我发觉冬日的松树不如夏日的有活力,想了想,原是少了松鼠在枝间乱颤。松鼠去哪了呢?冬天来了,它们在地底下埋松子过冬呢。
这样的习性,不免让我噗嗤一笑,笑童年时候的自己,笨笨的脑瓜,却善良得可爱。
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第六单元考,阅读理解的文章是课文内容《小松鼠找花生》。可能是对课文不熟悉或者不知道题目的用意是什么,所以单元考最后一问是:那么花生被谁偷了呢?当时老毛病又犯了,我联想到,一定是小松鼠像自己会背着妈妈偷吃炸肉一样,偷吃之后就忘了,然后还要被妈妈骂,可是小松鼠那么可爱,我不能让它被妈妈骂。所以我做了一个决定,写下了这样的答案:被我偷了。
我至今仍然记得,交卷的时候我气定神闲的状态,一个七岁的孩子好像做了一件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一样。我以为爸爸妈妈会表扬我,老师会给我一个大大的勾。因为我勇敢地保护了小松鼠。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考卷发下来之后,老师在我那一道题边上画了一个大红叉。回家之后,爸爸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问我说:“你怎么会想得到写这种答案的咯?”然后就笑了起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根据自己所学阐述一个自然现象:花生埋在地里,是会发芽的,发芽之后小松鼠就找不到原来的花生了。我虽然想辩解什么,可是那时候,不过七岁的我,在大人眼里是一个“理解力有问题”的孩子,我没有那样伶俐的口齿和清晰的思维,去和大人们解释自己的想法,况且对于这道题目,对于题目要求,我也真的是错了。所以我选择了把想法咽进肚子里。
可是我还是记得爸爸妈妈的笑,和老师的红叉叉。
如今我已成人,回头再看这件事,我也会心一笑,笑自己那个时候,善良得可爱,两肋插刀得很勇敢、很义气凛然。可是如果我不说,也没有人会知道,当时考试的我,有多想帮小松鼠一起找花生,多为小松鼠着急,找不到花生,万一小松鼠真的被骂了怎么办。可是我出于善意的答案,竟成了“别出心裁”,我以为的“两肋插刀”,不过是大人眼里的笑料。虽然这件事早就过去了,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阴影,但是以后,如果我再面对孩子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一定会鼓励ta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ta的善良,也会告诉ta:
我亲爱的孩子,花生只是发芽了,不是你偷的。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一个人去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