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面描写秋天的特别多。
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歌通过写波澜壮阔的秋景,直抒思乡情怀。
柳永写了一首《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 ,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这首词可能是柳永晚年的作品,以少年为名,对少年快意的光阴却不着一字,只是描绘晚景的凄凉,有追思、悔恨和迷茫。
发现古人写词多悲凉,春天来了,要惜春,秋天来了,便悲秋。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古人诗词中流露出的精神状态是悲观失落,怅然若失。
会写诗词的古人大都从政,从儒家思想出发,推崇居安思危,忠君报国。而古代的王朝,大都更迭频繁。就是大唐王朝,也只经历了21位皇帝,存续了289年。所以臣子们大都担心改朝换代,自然经常居安思危地想事情。
即使在王朝存续期间,也往往会遭遇战乱和饥荒。总之,就没几年太平安逸的日子,加上伴君如伴虎,从政的文人免不了提醒吊胆,还动不动被皇帝呼来唤去,一旦发配到边远地区当官,就更苦不堪言了。
很庆幸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不用担心朝代的更迭。
所以读今人的文章 ,风格就特别多样化,悲天悯人的仍然很多,但幽默风趣、乐观豁达、斗志昂扬的语言风格也比比皆是。
古时候荒野很多,从一个古城到另一个古城,可能要走上几个月,所以范仲淹有“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之叹,因为旅程中多是荒山野岭,离开故乡后就不知何时能重归故里。
而现代,城市一个接着一个,高速公路和高铁贯通南北,航道通畅,天上还有飞机日行千里。风景优美的芳草地,都会被开发成景点,或者被囤积起来留待开发。
如果今人来到范仲淹写词的故地,恐怕会发出“繁花似锦,夕阳外游人如织。日行千里,揽尽大好山河。”的感慨。
如果宝妈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孩子一定欢喜雀跃,宝妈也喜气洋洋。她的笔下写出的,估计是“今天带娃重游范仲淹写下千古名篇的故地,只见芳草连绵起伏,一大片一大片的鲜花簇拥着,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壮观。孩子像脱了线的风筝,欢快地奔向那片鲜花锦簇的土地。”
现在交通发达,即使是几岁的孩子,我也可以带着他乘几个小时的高铁,来到这里旅游。而在古代,马车日行一百公里,一千里的路程通常需走十天,返程再加上十天。在今天可以两日游的地方,古代需要二十几天。离家的日子如此短暂,又怎么会“黯乡魂,追旅思”呢?
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 ,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前面写景,我就不提了。就说下半阙,“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 ,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描绘的都是柳永自己晚景的凄凉。如果是现代,以他的才华,当个文学教授肯定是手到擒来,教授可是越老越吃香的。
所以如果有才华,到了晚年估计是“门庭若市客盈门。回首旧时路。层层叠进,高徒满座,犹胜往昔时。”
所以现在看老专家、老教授写文章,大都是写专业论述,偶尔写写回忆录,也是满篇的平和豁达之意。
说到这里,谈一下自己育儿的体会。
孩子是一定要教育好的,希望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因为我们这一代,基本上走的是考读书——找好工作——过好日子。现在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年收入,可能顶得上父母两人十年的收入,这种情况在农村子弟身上尤其突出。
即使是城市人,估计再过一二十年,零零后的收入就是七零后和八零后的五六倍。因为收入越来越多的取决于个人能力,而非年龄和资历。
所以,与其计算着如何给孩子多留点财产 ,惦记着孩子结婚时要不要买婚房,不如把更多的钱投入孩子的教育,在投入金钱的同时,一定不要吝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为如果只有钱的浇灌,孩子们很容易走上拜金路,你有多少钱都不够败家子折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