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番茄工作法”的时候,联想到的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奖励自己一些好吃的或者礼物,果然什么都可以联想到吃,脑回路自动连接。
买过一本书,作者是彭小六,书名是《颠覆平庸》,咋一听这个书名挺俗气的,感觉很空洞,仅靠一本书就说这么又大又空的话,也太不自量力了,但是经过一些公众号的介绍和对作者本人的了解之后,还是决定去看看他写的那本书。
所以第一印象不一定都是靠谱的。书中没有讲什么太多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作者本身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进入职场体验的总结,其中也包括提升工作效率的这个番茄工作法,简单地说,就是在25分钟之内专注于你手上的工作,不被其他任何事情所中断。
看到了它的原理,并没有认真地专研和运用过这种方法,因为于我而言,也不过是提升你专注一件事的效率而已,而在此之前,我已经能够被一件想要做的事情完全吸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手机,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让自己在一段固定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这个习惯,从无到有练习出来这个技能也是经过了一段费力的挣扎,完全是出于自身摸索,当时是在大二即将结束的时候,备考二级计算机,因为之前有过一次失利,所以在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反思。
反思的结果就是,自己一直在假装努力,其实很浪费时间,还没有效率。
在找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就开始做这项实验,把所有的精力集中这一件事情上,以考过二级计算机这件事为目标,作为那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们的要求只过了一级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所以几乎没有人考,我没有参加任何的课程和培训,而且基础极差,刚一入学,计算机这门课就挂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家都说我这样绝对不会考过的,因为在我们学院没听过几个人考过,报了培训班的都没考过,就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体育专业,我不同意!我不认可!我不相信!
只在网上买了一本二级计算机MS office高级应用这本书,里面有一张光盘,作为知识的讲解和辅助,可是一个人孤独地摸索真的很艰难,有的问题一时脑子短路,反应不过来,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明明是按照要求去操作的,可是打出来的分数就是不对,那种操作到眼冒金星、筋疲力尽的感觉就会产生砸电脑的冲动,每次想发火的时候,从座位上离开,去窗边压腿压个十分钟,容我冷静一下,再做!
不是因为题太难,而是因为自己不会,学过了之后,才知道自己之前犯的错误,过不去的坎儿是有多笨。
没有那么多人找你,也没有那么多的事儿要忙,这个世界离开你一会儿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我就固定于在每天晚上的几个小时不看手机,当然中间会有休息,做题烦了还是一样,去窗边压腿。
每天的学习、练习时间大概在3个小时左右,就这样持续了15天,算下来也才45个小时左右,我就以将近80分的高分顺利通过了,我记得考试的题目还并不是我所擅长的,考的excel计算的内容,不会用函数和做统计表,但依然不影响通过考试这一事实。
成绩下来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不是因为考过了这么一个证,而是因为自己的实验成功了,拿自己当试验品,然后这一方法奏效了,就像哲学的道理一样,它不会告诉你在具体的某一件事上怎么操作,但是有它作为指导,可以解决一大批类似的问题。
自此以后,我就坚信弄懂一件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每通过一项考试、一项关卡,更多地增添的是自己的自信,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看你在图书馆或者书桌前坐了多少天、几点开始坐在那里的,只是看你真正沉浸去多少小时就够了。
我用自己发明出来的这种方法去实践别的新项目,我把它称作“计算机精神”,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花的时间最少,见效最快的一次实践。
之前做了一年的四级试题,都没有通过的考试,按照这种方法操作,用了20天,以500多的高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用了40多天的时间,通过英语六级和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
大四刚一开学是有实习任务的,到11月份实习完成之后,其实才真正进入到考研复习的阶段,12月23、24日考试。南方的冬天其实也是很冷的,我和管家(我最好的朋友),一般都是8点或9点才起床,到图书馆的时候,大家一般都去吃中饭了,其实并没有觉得考研的时候有多累,反而我们两个每天的生活还挺开心的。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已经不把这种磨灭个性的考试看的像生死一样重要了,所以就当做继续进行自己的实验,初试成绩出来后,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了复试,目前她在杭州师范大学,我在苏州大学,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的实验又成功了。
包括前几周为了考证券从业资格,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学习金融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两本书,零基础,身边没有任何人做这个行业,自己对这个领域更是一无所知,下班后完全靠业余时间来啃课本,每天学习的时间大概在4个多小时,总的加起来也就60个小时左右,虽然没有太达到理想成绩,不过拿到平均70分的成绩(两门满分分别是100,合格分是60),也是一次性通关。
通过了这么多场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不是那张纸能为你带来什么,锻炼的是你的快速学习能力,把它迁移到别的地方一样通吃。
这种通吃的技能就是渴望、专注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