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的脑袋胖身子,笑弯弯的眼睛小尖嘴,翘起来的嫩黄小脚丫,斜挎着的绿色小书包,没错,这是一只呆萌可爱的卡通小企鹅。
而且,这只企鹅全部是由各种食材拼成的,很快就要被一个幸福的小男孩吃掉。
每次看到我的同学发朋友圈,展示她给儿子做的早餐,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微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同学开始每天早起一小时,给儿子做创意早餐。各种简单的食材经她的手摆弄,就变成了游泳的小鸭子、瞌睡的小松鼠、优雅的小天鹅……
“你太有才了,我怎么就做不出来?”“你儿子可真有口福。”看到大家的评价,同学表示,“我只是玩心大,爱琢磨。”
我想,如其所言,同学做创意早餐,不仅仅是为了儿子吃得快乐,自己也是乐在其中;其他人也并不是真的做不出来,只是不愿费心思去琢磨。
01
琢磨二字,最初应是源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指对玉器的反复雕琢打磨。现代意义上,多指一种反复推敲、沉浸式的思考与行动方式。古代文人雅士,喜在无事时细品一壶茶,研究一幅字,推敲一句诗,陶陶然乐在其中,但在生活变得快餐化的今天,无事爱琢磨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朋友说,每天上班已经够累了,闲余时,只想把自己放空,或是追追剧、玩玩手机,做些不费脑子事。琢磨生活中那些小事,耗神耗力,何必为难自己呢?
说来也是,像我那位同学,完全可以弄些简单现成的早餐,一样可饱腹有营养,自己还能多睡一小时。但她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每当把一盘盘精致可爱的食物摆上餐桌,她会觉得:这才是生活。付出的一点时间精力,与打心底里微笑的幸福感相比,足可忽略。
拾遗君讲过一个故事。“一次,我去一位朋友家小聚。朋友问:喝什么?我说:茶吧。于是他立即忙碌起来:净手,烫杯,温壶,洗茶……我说,随便泡一杯就行,不用这么麻烦。他笑笑:不麻烦的。泡好,他给我斟了一杯。一喝,我感叹:真是轻浮无比。他笑笑:好享受,总是需要一些付出。中午吃饭,他做了一条红烧鱼。我正想动筷,他却让我等一下。‘我下楼去买点香菜,红烧鱼撒点香菜更好吃。’我说:不用麻烦了,这已经很好了。他笑笑:不麻烦,很快的。于是,我吃到了今年最好吃的鱼。”
拾遗君说,那天最触动他的不是这条鱼,而是朋友说了一句让他永生难忘的话:“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从不嫌生活麻烦。”
02
雕琢生活,不仅不是麻烦,还能带来创造的快乐。生活中,当我们愿意花心思去琢磨,一道菜该怎么做,一株花该怎么养,一小片空间该怎样装饰,并动手去尝试时,内心常常是怀着一股热切之情的。而当这些“作品”在手中渐渐呈现出期待的样子,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确定的、踏实的快乐和满足。
我发现,身边一些从事非创造性工作的人,比如保洁阿姨、装修工人,虽然身体劳累,但笑起来声音爽朗,保持着精神上的轻松愉悦。但一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却更多地抱怨着压抑和疲惫。或许,他们把全部的创造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却忘了创造自己的生活。休闲时,什么都懒得做,虽然放松了身体,却无法在精神上获得滋养,有时不得已做些家务或体力上的劳动,就更是哀叹:休息比上班还累。
哲人说,创造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创造,能够让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抵御生命流逝带来的荒芜感。生活中的创造不同于工作中的创造,自发自觉,没有压力,不带有功利性,因而带来的快乐也更纯粹,更接近于本质上的满足。以工作累为理由放弃这样的快乐,不能不说是种损失。
03
有人说,我也想慢慢雕琢,过一种有质感的生活,但我真的没时间啊。等我有了大块儿的时间,再去做吧。但一旦真有了大把时间,就急匆匆地外出旅游,或满足一直以来“好好放松一下”的愿望,越放松就越是什么都不想做。
原本,对生活质感的追求,就不可能是一项刻意为之的计划,而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是平日里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不要小看这些点滴,汇集起来就是流淌着诗与歌的大河。就像那位做创意早餐的妈妈,每天一小时,365天的“作品”放在一起,就是一份写满爱和智慧的珍贵典藏。
我不太会做饭,但喜欢用文字和绘画装点我的生活。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没时间”也是我的口头禅。但是,公交车上,每天写下一小段,睡觉之前,每天画上几笔,慢慢也能积累出不少“成果”。重要的是,这些“成果”里包含着用心雕琢带来的满满快乐,远胜于无意义的休闲。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创立了“心流”的概念。他指出,当心流发生时,我们会感到:内心无比纯净;会有一种宁静感;感觉自己超越了日常现实;超越了时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甚至超越了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如果有心流发生,我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放松度和满足感。
所以,好的休闲,应该是产生更多“心流”的休闲,做那些用心投入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更高质量的放松。雕琢生活,能够让我们恢复疲惫,建立自信,重新燃起对未来的热情。
有句话说,生活不只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我觉得,只要用心,即便没有远方,我们一样可以,把生活过成诗,把日子美成画,把自己,活成一首歌。
本文内容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