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朋友推荐了协和医院的急诊,有儿科内科,24小时服务,人少又权威,听起来很美,于是我就去了,但结果发现,大众的智慧是最高智慧,想另辟蹊径,最终证明是不可行的。
开始顺畅的问诊过程
18:40 到达协和急诊楼,顺利完成挂号,前面一个人没有,直接进入6号诊室,这速度简直令人震惊。年轻女大夫询问了病情,开了验血的单子。马上交费,验血,等15分钟看结果。结论是C反应蛋白(CRP)高,白血球高,确诊为细菌感染,医生建议输液治疗。经过短暂的纠结,还是同意了医生的建议,毕竟人家是专业的,说的也比较清楚。
马上,开单子,排队交费,排队拿药,排队等输液,结果输液室的人说,少开了一瓶盐水,需要找医生补。于是,回诊室,再开单子,再排队交费,再排队拿药,再排队等输液。此时,心里感觉有些不太对了,但勉强硬撑着。因为是小儿,需要去儿童病房扎针,于是跟着导医绕了一大圈,抵达儿童病房。
无法执行的治疗过程
等了一会儿,出来两位护士,常规冷漠,让我抱好孩子,开始在手背上找血管,一边找,一边反复问我一些奇怪的问题,是不是拉稀,是不是肺炎,是不是脱水之类的,不知道是想问出什么来。左手扎了第一针,扎穿了,孩子当时就哭了,肿起一个大包,我忍着没说话;右手扎第二针,又穿了,孩子疼得发抖,护士开始朝着孩子嚷嚷“让你别动!怎么又动!”。接着,护士准备扎第三针,我果断喊停了,扎不上,朝孩子喊有啥用?挨了扎不躲,岂不是傻子?跟护士说,回去找大夫再商量商量,把孩子拖了回来。
回来再排队,诊室门前人开始多了起来,等了一会儿,再进去跟大夫商量,尽管输液是不错的选择,但无法执行的尴尬如何解决呢?没有肌肉注射可以选择,口服药见效慢。僵持了几分钟,我还是选择了拿口服药,观察结果再找地方去输液。
20:30 叫车回家,手里拿着一盒口服小儿头孢。
医疗既是理论,也是实践
虽然协和的就诊效率还不错,大夫水平也是有保障的,但最终治疗方案无法落地,要想输液,还是得去儿童医院或儿研所。究其原因,就是实践不够,儿童医院和儿研所的护士,可能每天扎小孩儿的数量,是协和护士的十倍,自然手法更熟练,成功率更高,所以要解决问题,跟大家一起去排队再一次被证明是有必要的。另外,和大夫聊天发现,现在的大夫,没有护士岗位的实践机会,他们不了解具体护士的工作情况,于是想当然的输液指令,在护士那里就执行不下去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里也揭示了她开药的时候,为什么会少开一瓶生理盐水。
大夫说,协和一般建议CRP大于50要输液,又说儿研所可能大于30就输液了,听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分明感觉到像一个考试前背书的学生,可能确实考试是通过了,但具体问题怎么解决还是没有学到,当面对现实的困难时,她显得一筹莫展。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去大流量实践机会的医院,总是会更大概率获得更好的服务结果,所以,下次去儿研所试试。排除万难,挂号排大队都不怕,只要能顺利扎上输液针。
如果不涉及实践,只是围绕疾病原理,想搞清楚一些问题的,协和还是不错的地方,效率高,大夫专业知识水平高,态度也不错。
后记
遵医嘱,口服了三天白云山制药总厂生产的世福素(头孢克肟颗粒),然后到社区医院检查指血,CRP和白细胞都已恢复到正常数值范围,确定孩子已康复。所以,输液并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