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学生谈话会有效果吗?
一定会有啊,不信你看我的这位学生的书写,前后两次,是不是很不一样!
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习惯决定命运。还有个更复杂一点的说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老师找学生谈话,我们有时候会说是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目的就是想要力图扭转一个孩子的态度。
“他不做作业我找他谈,他上课睡觉我找他谈,他考试排名倒数我找他谈,他骂同学我找他谈,他在广播操评比时捣乱我找他谈,他无缘无故不来学校我找他谈,我还不算仁至义尽吗?”这是大多数老师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先讲学生哪里不好,然后分析为什么不好,最后挥手指出方向,应该如何做。可最终的效果并不好,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会越来越不好。
怎样让师生之间的谈话更有效果呢?
一次找多个,不如一次找一个
假如有好几位同学都有作业不认真完成的情况,与其一起找来指出问题,不如各个击破。学生们往往有一种心理暗示,当身边有伙伴和他一起时,他会觉得自己接受的来自老师的批评话语分量会减少,毕竟你说的不只我一个。而且,同学小伙伴之间往往还有一种攀比逞能的心态,“这次挨了训,哼,我就是不改,我比你胆子大多了!”
倘若一次只找一个,首先,他从心底深处会觉得这次做得确实不好,下次至少不能垫底儿,不然被老师抓典型。其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老师非常重视他,平时都在很认真地观察他。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你的这份看见孩子也许会兴奋好久。最后,一次只找一个,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可以了解学生遇到了什么麻烦,老师可以提供什么帮助。拉近距离绝不是一句空话,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而不是单纯为了批评和指责。
今日课堂:
两个班都又再次重申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10班借助练习册强化次数更多一些,而9班讲课后题的时候更偏重于系数k的理解。中午就做了一个练习题,大部分同学对k的意义理解到位。从学生们做题的过程看得出来,两个班的学生因为我上课时候的侧重点不同,学生们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10班就会借用函数关系式代入求解,9班就会运用k的意义来求解。
在办公室里讨论了这个问题,老师们说我是因材施教,其实也是巧合。9班真正明白的学生和10班人数差不太多,两种方法其实各有优劣。最好是两种都能花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难题是课上时间有限。宋霞老师说得更实在,9班虽然暂时明白了,最后做题依然要学会用关系式求解。
其实这也是当下我们教育的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虽然大纲上有对系数k的意义的理解,但考试时的题目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以增减性和增减幅度为考点。对k的实际意义的考察却很少,或者干脆没有。这就导致老师上课讲解时,自然而然地减少讲解“k的实际意义”的时间,干脆用纯代数的方法教会学生会求k的值即可。这样很功利,却很有效。
所以,落实核心素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想让它落地,在中考出题时就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会引起教师的思考,引发课堂的真正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