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抄写第二十五章 道注,依然困惑,似懂非懂。于是查了度娘如下:
德篇-第二十五章 道注
【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宝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注释】
1、注:《说文》:“灌入”。
2、市:《说文》:“买卖之所也”。交易、买卖、哄骗、引诱、谄媚等义。
3、奠:《说文》:“置祭也”。置酒食等祭奠。奠献,献祭品以祀死者。
4、卿:官位之称。
5、共:《说文》:“同也”。本义为两人共持物而向上举。曰拱上去。又通供,通拱,通恭。《荀子·赋》:“圣人共手”。
6、璧:美玉,用作印信凭证的玉,平圆而正中有孔。
7、四:通行本作“驷”,修真学中的四象,四面。
8、此:通行本“此”后多一“道”字,其义同。
9、谓:帛书作“胃”,通假使用,胃,暗喻修真学五行中央信德之土的“意”,意分为后天智意和先天真意。通行本或作“曰”,或作“日”。
10、与:同“欤”,表示疑问、感歎、反诘等语气。通行本用“耶”。
【译文】
道化生万物,德长养万物。万物中客观地、本然地存在着道和德的能量和品格。善,人之先天真性、本性中的道德,这是最为珍贵的品格。人之不善,莫过于后天意识禀性习性中的私欲贪心难以净化和放弃,故人所宝之而不愿舍弃,难以净化。美丽的言词能够取人之悦,满足阴我心意识的需求,可以倡行社会形成不良风气。祭奠亡灵,超度有缘的活动,是悲壮的善行,能慰藉已故,又可以使活著的人心身得到安宁。恭敬的礼仪行为,做人准则,可以增添福惠,获得吉祥。
人所存在的不善,人们皆知应该去除,但是如何用德治清除这个“有”的私心贪欲而复归于“无”的道德善性?
道生万物,必然阴阳共生,善恶共存。所以要设立天子、三卿进行道德教化和管理制约,以防“不善”无限制地膨胀。虽然有稀世宝玉,驱乘驷马之车的显赫名利,也不如坐忘进入德道的善性之中。
古往今来众生尊道贵德的原因是什么?不诚心求取如何能得到修真明德归道的方法?已经造下的罪因又如何能够消除干净,幸免身受其恶果!
【引语】
本章再一次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应该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如果说在上一章,老子强调统一即“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这一章则是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本章的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评析】
“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所以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与?”这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道”并不仅仅是为善良之人所领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还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的说法是有相近意义的。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而且,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
方知这一年来的经历、感受、所有的起起伏伏皆源于自己“不善,人之所宝也。”贪恋“美言之市”却不顾“奠行之敬”,本末倒置的自以为是,得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实为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感恩那些给予我正向推动的老师们和贵人们,更要感激那些给我挫败受伤的阻挡之“贵人们”,让我在逆境中自省自察自纠自警,若非他们我早就得瑟到了“天上”然后重重的摔下深渊。让我放下自欺欺人的“故为天下贵”,回归内在对道之渴求与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