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难受;大叫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那我们是否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呢?
《我肚子痛,不舒服》
一天早晨,孩子们喝完牛奶,念念走到老师面前无精打采的说:“老师,我不舒服,”
师:“你那里不舒服啊?怎么了?”
念:“我肚子痛。”
师:“怎么会肚子痛呢?”
念:“我也不知道,我今天不想写毛笔了。”
感觉有点不对劲,在这之前和伙伴们玩得很开心啊!怎么一下就肚子痛了?心里想着。书写结束后,孩子们到户外游戏,这时,只见念也在和大家很开心的玩耍,之前那无精打采的模样完全消失不见了,这才明白原来说的肚子痛是一个“假象”。之后,与之交流,了解原因后才发现是觉得书写太难了不想写,知其原因后对其进行了引导,当她再次书写毛笔时,老师适当的给予她鼓励和表扬,写完之后,念竟对老师说:“写毛笔好好玩,我好喜欢写毛笔啊。”鼓励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
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当听到孩子说这里那里不舒服时,成人的第一反映就是紧张、焦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生病这件事上,所以对于问题背后的情况也就无法去判断孩子到底是真的生病还是为了不想做某件事又或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生病。
除了生病之外,哭闹也是孩子的另一种方式,从小开始,孩子就接受到一种信息,就是我哭闹,爸爸妈妈就会满足、帮助我,所以在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孩子则会通过哭闹来得到满足。锟宝是儿童之家最小的弟弟,一直以来都很深受大家的喜爱,因为小,所以也有很多“特权”,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睡觉;可以不用像哥哥姐姐一样必须参加活动;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锟宝对儿童之家的安排也越来越熟悉,特权也就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就是不能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了,以往大家都会很照顾弟弟,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满足他,所以一旦没有顺他的意,马上就哭起来,而他的每一次哭也都基本得到了满足,所以哭成了他的必杀技。但对于3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还不流畅,因此哭是他们最直接、最快的一种表达方式,对此老师也在引导他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哭是没有用的,要说出来别人才知道。
当然,孩子的每一种问题行为都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背后都会有其特定的原因。所以,当面对孩子问题行为时,成人应细致的观察,以找出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