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好思考》阅读,所做的原文笔记

《好好思考》一书,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细节点。在用电子书刷这本书的时候,所做的原文笔记。

◆自序

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

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提升认知能力方面,基于多元思维模型的思考方法,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真正要追求的目标是把思维模型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用抽象的多元思维模型洞悉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杠杆点。

真正相信多元思维模型的人,是有道德责任感并愿意追求多赢结果的人。

人生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取得成功,只要在少数重要而关键的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能影响一生的轨迹。

◆ 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人的习惯性防卫——因为和自己过去的做法不一样,所以先怀疑新事物的可行性。比如,人们通常愿意在熟悉的圈内给自己找理由,而不愿迈出舒适区做挑战。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某个领域是全新、陌生的问题,而在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研究和分析的老问题了。只是由于人为的专业学科的划分

一旦脱下问题的外衣,去看内在的结构,不同领域解决方式的策略,都是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借鉴的。

◆ 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

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我们的假设和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越高,说明我们的判断越准确,洞见本质的能力也越强。

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ABC理论

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1)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2)这些思维模型应当是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学习思维模型的起点,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的思维模型,只是一个孤立的死概念而已。

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否则,记住了很多思维模型,却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舍本逐末。

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如果我们把看问题的视角,从一件事的单次博弈转化为长期重复博弈,那么很多事情就必然发生。

而在我们能力提升的道路上,坚持用更有效的决策原理来提高个人的有限经验,就是一个不断增加获胜概率的事情,坚持越久,优势越大。

◆ 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天道酬勤”的核心不是勤劳,而是勤于尝试新挑战

朋友提升管理能力的成长过程,抽象出来就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

它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

我们可以把这种积累经验型的学习过程总结成下图: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

(1)敢于尝试。正所谓爱拼才会赢,只有干得多,才能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2)善于总结。遇到各种问题要琢磨背后的经验,并把经验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去。

所谓“精益思想”,本质就是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小的成本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快速优化和改进方案。

深度思考型成长路径的假设完全不同,它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不需要重新造轮子,很多问题前人已经发现和总结了高效的方法和规律。

我们能否从各种貌似新问题的现象中,洞见问题的本质。能够快速洞察问题本质的人,就能比积累经验的人,用更短时间找到更好的答案。

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特点是:

(1)要花很多时间去分析问题的本质。

(2)要花时间学习前人发现的、自己还没掌握的原理和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思维模型),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

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我们可以把这种深度思考型的学习过程总结成下图: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

(1)洞悉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积累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2)掌握大量原理和规律。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实践摸索,而是花时间学习全人类的最佳实践或规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OODA代表着决策流程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ion)。

OODA把核心精力放在系统地、动态地判断问题的本质上,有了这个前提,调用恰当的策略采取行动就相对简单了。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建立自己学习的“传感器系统”,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思想实践中,跨学科地获得思想情报,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从而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及时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做系统级能力建立的事情,能带来系统级优势的长期回报,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才有差异化的竞争力。

而培养洞察问题本质的认知优势,虽然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投入训练的能力,但这个过程也是在真正建立自己系统级的底层优势。****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战略资源的,恰恰就是这些困难但正确的事情。

◆ 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如果我们想要掌握更深刻的思维模型,就要把自己分析问题的答案,从表面、现象的层次不断追问深挖,用更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理来思考遇到的具体问题。

关于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追问有效策略背后更深层的原理

有深度的思想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看到问题的具体现象和解决方案,还能看到解决方案背后的更底层的规律;不仅能够理解问题表面的原因,还能洞察原因背后深层的原理,甚至能够看到在一层次思考时是成功有效策略的方法,在另一层次思考时可能反而是负面、有害的策略。

事实上,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有效策略,都可以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四个层次思考追问。对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的层次越深、维度越多,我们理解问题也就越深刻。

第一类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

第二类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

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

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四种思考深度没有绝对的高下好坏之分,而是有各自的使用场景。

第四类是哲学视角型思维模型,是指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四类的思维模型视野是最宏大、抽象和底层的,也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

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棱镜法分解问题层次当年牛顿借助三棱镜,把看似简单的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七色光。

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追问总结答案背后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

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 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乔布斯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学习任何一个领域,都应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我认为这是学习思考最大的价值:学习如何思考

研究问题要从答案追问到思考方式上。

人的学习能力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人们侧重于学习具体知识。学习者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概念、练习掌握知识方面。

进入第二个阶段:探索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知识已经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了,而是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创造或拿来使用的工具。

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关注“具体答案”,而学习更高级的阶段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乔哈里视窗

因为任何一个思维的盲区,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反过来讲,一旦我们发现并弥补一个思维盲区,就能系统性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有效的策略”来自哪里?其实,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来自答案,而是来自思考答案的方式。

人物传记以故事的形式还原当事人当初面临的问题、做过的努力乃至这些做法带来的影响,这正是我们挖掘思维方式的材料。

读历史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考问自己的做法”,只有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我们才能看到前人精妙的思维方式。

在思维方式上给了我两大启发:

1.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2.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

只要掌握了在追问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思考过程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从生活中学习,还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看似无用的学科中获得重要的收获。

小结一下本章核心要点:

1.思维模型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学习思维模型的关键不是记住思维模型的定义,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有效策略分为两类:有效的答案和有效的思考过程。

有效的答案可以分为: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和学科原理;而有效的思考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视角。

3.我们可以用棱镜法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分解成上述四个层次。

◆ 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前提是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我发现有三个读书方法很适合积累思维模型,分别是: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这三个方法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时,侧重点从点、面、体上逐层递进。

查字典法——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是想要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

其实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点不在多,会用则灵”。

从阅读改变自己的角度来讲:快感不重要,改变才重要。我们能否通过读书学习改变自己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获得的思维模型用到生活里。

用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来思考——我们要怎么应用获得的思维模型?

以少胜多,似无实有。通过“不读书”的机制打断我们的“贪念”,用80%的时间来思考训练,增进认知——要知道,顶级运动员80%的时间是在训练,而非比赛。

关键词法——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

这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先思考这本书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再看作者用了哪些知识、概念和思维模型分析这个问题,然后把重要的概念、思维模型以关键词的形式找出来,组织成解释问题的知识结构,即关键词网。

具体而言,关键词阅读法可以分为三步:

1.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学习型组织的修炼有五项能力: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是与核心问题相关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读书法也有两面性。好处是能够快速掌握全书解决问题的逻辑和结构,形成清晰的思路。不足的地方在于,这样思考只能抓到作者写出来的“显性知识”和看得见的“思维模型”,但这些看得见的思维模型明线背后,有时候还有埋藏得更深的、作者未写出来的“思维暗线”。而这种思维暗线往往和作者的思维方式相关。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每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我们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跳出书籍本身看到背后的思维方式。

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第三层境界,就是要跳出书籍,知人论世,再回来看书。

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越伟大的观点和道理,就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如果我们不理解其产生的前提和适用的边界而盲目套用,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时,都应该有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任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归属于人类解决某类问题众多思想中的某个支流。每个思想支流,都有自己适应的前提条件和环境。

只是这些思想类型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以各种重组、变异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幻化成各种具体的“有效策略”。因此,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某一个思想,最好的办法是看清楚整条思想大河中不同的流派。而要看清楚思想大河中的各个流派,就应当追溯思想的起源,连接不同思想的脉络,最终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

(1)阅读各个领域的思想发展史

每当我想研究一个新领域时,就会先搜索这个领域有没有思想史类的书籍。

(2)研读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除了这两个系统的方法外,平时我们还可以留心别人对一个领域的宏观评价,往往也能找到一些研究线索。

除了上述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花时间思考和研究如何建立思想脉络地图。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读书中不断提出问题,带领我们找答案。

◆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进度快的人往往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尤其是向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学习,加速自己的成长

如何把工作中别人甚至自己的“隐性知识”挖掘成帮助我们进步的有效策略。

“隐性知识”

是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

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如我们在做事情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

而工作中,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隐性知识变成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

在工作中比拼的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你和同事的每一次谈话、交流、任务布置,甚至同事遇到问题时微妙的细节反应,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只不过想要在工作中快速进步,

我们就要多花时间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

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

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核心方法就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

借助笔记加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人们在工作中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决定里都包含着经验和智慧,但是要获得这些智慧,还需要我们去挖掘。

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如果我们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启发的地方,都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能够通过做笔记学习整理优秀同事和前辈的隐性知识,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正是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

“五星笔记法”,用笔记挖掘隐性知识!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知识,而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你思考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所谓“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做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我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五个问题回答完,笔记才算做完了。

![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0311998-777cc527698bd4b3.png!thumbnail?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2.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这个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策略为什么有效?这个策略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要尽可能把获得的新启发点与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其他原理联系起来,用新原理解释旧道理,这样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启发。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所谓“超一流”,是在生活中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

第一个环节:“超”,是指遇到问题时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第二个环节:“一”,是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第三个环节:“流”,是指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云流水如闪电般的直觉反应。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形成了掌握思维模型的核心流程:

image

超:“超级人脉”到“思维模型”

知道什么就教什么的管理者,他就是员工成长的天花板,而能够整合最优秀专家的管理者,就能捅破自己的天花板,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开阔的视野。

主动寻找超级人脉

其实真正高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读书和观察,而是直接求教有能力的高手。

培养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主动积累解决各种问题的高手,即超级人脉。《思考致富》的作者拿破仑·希尔认为,拥有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智囊团”比自己拥有知识更重要

找超级人脉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借此加入了一个更高质量的人脉网络,也因此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和资源,为我们之后的学习进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找超级人脉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模式,一种是被动模式

主动模式的核心是利用比较优势,被动模式的核心是加入高价值网络。

和超级节点合作的时候,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看得见的收入,而是通过超级节点让自己接入到一个全新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一旦你进入这个新网络,你的人脉、见识和机会都会得到系统性的升级,为未来带来无数新的可能。

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影响自己成长速度最重要的基础因素环境就是价值网

选择环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不同环境聚集不同气质的人,而不同气质的人能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带来的机会完全不同。

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本质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网络,拥有不同的机会

快速进步的“地理决定论”——你在哪里,往往比你做什么还重要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加入高质量的网络。在高质量的环境下,你更容易遇到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超级人脉。

环境不决定努力程度,但环境会成倍地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加入高价值的网络后,环境会时不时给你提供一个打开新世界的机会。因此,你的进步速度很可能十倍于停留在低价值网络中的努力。

选择高价值网络

如何判断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否属于“高价值网络”呢?我常用的指标就是,看环境中产生创新机会的概率。

一个环境是否更容易产生创新机会,其关键在于:这个环境是否提供高频、高质量的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越多元化的要素、越频繁的交流,就会带来越多的创新可能。两个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人脉、信息和资金交流汇合的地方,变化丰富,给人的启发和成长也是最多。

我们不要简单地从“名气”“岗位”来理解一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而要看这件事情会不会带给我们频繁高质量地接触各种资源的机会,这才是创造新价值的关键。回到个人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所在的基础网络无非是四个环境:城市、工作、家庭、圈子

城市环境给了人们更多接触超级人脉的机会,也因此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决定一家公司发展潜力的不是这些,而是这家公司是否有优秀的人才,是否有鼓励交流的文化,是否鼓励积极创新改进。

一个管理原则就是不断问自己:是否给员工创造了高价值网络环境?倒逼自己思考应该如何给员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机会。

这种影响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我们身处其中,常常无法察觉。然而,正是这种无形的环境,因为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和机会质量的概率而在持续地塑造着我们。

所谓“圈子”,在我看来,就是我们最常接触和打交道的人。

主动加入有超级人脉的高质量圈子,对一个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通俗地讲,当你加入一个充满正能量、不断进步、积极努力的群体时,无形中你就会开阔眼界

加入好的群体、接近超级人脉,比你自己努力更重要。因为,你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更高质量的人脉、更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有效策略,进而提炼出更有效的思维模型,加速自己成长。

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和高手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阅读大师和高手的书籍或文章。

大师级的超级人脉可以分为四类:

①开创一个新领域的奠基者型大师;

②建立新流派的转折型大师;

③把各家观点统一的集大成型大师;

④持不同意见的反对者。

一:“多维记忆”到“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即记得牢,要从多个维度复习一个思维模型;理解深,要把一个思维模型用在多个场景

所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地遗忘

思维模型的掌握,关键不在于记住“概念”,而是要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地应用。记住概念,只是掌握思维模型的第一步,要想灵活地应用思维模型,我们还需要从简单的“增加记忆频率”,进一步升级为“拓展学习的维度”。

拓展学习的维度关键就是要把思维模型放在具体情境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变着法儿地应用和实践。而且,事后还要抽出时间,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回顾这些经历

除了记忆思维模型本身,应用知识的环境背景、自己的心情、所处的时机,以及当时想到的其他知识和经历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的维度。这样,我们记忆思维模型的维度增加,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在实际应用中至少有三种促进多维记忆的方法,分别是情境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

所谓“情境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在不同场景下学习。换句话说,变换场景学习,让记忆的效率更高。

这种切换场景学习,还是比较初级的技巧,更有效的方法是提前构建需要唤醒记忆知识的场景。

简单地用一句话说就是:未来怎么用知识,现在就怎么记知识

应用情境学习法不仅让我们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关注问题的不同侧面,增加对已有知识的新认识,同时变换场景后,还会顺便让我们学习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这对构建我们的知识关系网大有裨益。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需要不同思考技术和策略的问题来回转换,交替学习。

太有序、太单调其实会降低创造力,适度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创新与高效。

我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总会从头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现在我打乱顺序,多头并进,对这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问题先都尝试涉猎,让自己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尽快对这个领域形成一个全局认识。这对我快速理解认识一个领域,有巨大帮助。

所谓“回顾测试”,其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要定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这一点就是在应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具体的回顾方法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有专门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机械、单调地回顾。这时,就需要主动应用“测试效应”来提高内化的效率。所谓测试效应,是指当我们带着****测试目的进行回顾****时,要比单纯地再看一遍效果好得多。

我们可以在回顾的时候,通过给自己提问来增强记忆

就让笔记从阅读材料变成了参考答案——通过先思考,再比较自己想起的笔记内容和实际的笔记内容的差异强化自己的理解记忆

回顾时设置的测试,不仅能够增强大脑的记忆力,而且每次测试都是对已有知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这对我们灵活理解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理解思维模型的关键,就是变换不同的情境应用,即举一反三

就是为了掌握一个思维模型,我们要把它至少变换三个不同的场景来应用。

所谓“思维模型扑克牌法”,就是把我们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制作成一张张应用卡片,当遇到问题时,像打牌一样抽出卡片,思考所选卡片上的思维模型,是否能够用到现在的问题里。如果可以,就把这个场景记到这个思维模型的应用案例中。

扑克牌法有三个步骤或注意事项:

(1)制作卡片时,核心不是写下思维模型的概念,而是提炼思维模型的用途

如果我们只是记录思维模型的定义,在遇到问题时就很难快速找到问题和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思维模型的用途写出来,才能快速地想到应用场景。

(2)反复拿卡片思考,训练对相关思维模型应用的敏感性

(3)随着案例的增加,不断迭代卡片对思维模型用途和适用范围的定义

思维模型多维记忆,举一反三地理解应用

流:“实践练习”到“行云流水”

大脑潜意识能够在瞬间把各种过往知识、经验快速调用形成直觉的判断,而这就是知识内化的结果。

把复杂问题自动化处理

为什么新手花很多时间分析不出来的问题,专家却能瞬间得出答案呢?关键就在于,专家把很多复杂的思考内化成了直觉

就要理解大脑思考和决策时认知的过程。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需要“好好思考”,大脑就会启动“工作记忆”区。也就是说,凡是你觉得自己在想问题、动脑筋的时候,都是工作记忆区在处理

专家在思考复杂问题的时候,很多问题已经自动化处理了

他们熟练内化了很多知识,把复杂问题自动化处理,最终形成了“模式识别”的能力。

直觉反应的核心:模式识别

专家看问题的时候,由于经验很丰富,往往能够一眼看到事情背后的“模式”(Pattern),能够观察到问题的整体特征,并能快速聚焦到有异常的部分,支持自己进行判断

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经验判断,内化成模式识别的直觉判断力,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看起来越简单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系统就越复杂。

把一个新的认知掌握到直觉程度,核心原理无非两条:一是用“熟悉”理解“陌生”,二是用“重复”提升“速度”

方法一:用“熟悉”理解“陌生”

大脑习惯并擅长用熟悉的问题类比陌生问题,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对一个陌生问题快速建立完整的认识。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就应该专门花时间思考:这个新领域的知识可以用哪些更熟悉的知识类比理解?

我们只顾着学习新知识,却很少花时间从新知识中抽离出来,寻找已有的知识中,有哪些事物和新知识有相似性。这种寻找事物之间相似“模式”的能力,是认知内化的高级水平。

我们对新事物类比层次的不同,也反映了我们对事物认知深度的不同。

高手往往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问题,他们用更简单的模式和原理解释复杂的问题。

灵活掌握用熟悉事物理解陌生事物,通过学习高手的心理表征,我们内化新知识的速度就会大幅提升。

方法二:用“重复”提升“速度”

内化不仅仅是理解道理,还要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瞬间调用恰当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瞬间反应的能力,本质上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把反应速度一步步提升到直觉程度实现的

知识的内化也是类似的道理,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把最重要的思维招式内化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写反思日记是我极为推崇的一种内化知识的方法。

因为利用反思日记这个载体,我们可以完成很多重要的内化训练。

反思日记可以作为对标高手思维模型的载体。

反思日记可以作为思想实验的载体,演习各种思维模型的综合应用。

有规律地记录反思日记能形成系统的档案,这对我们回顾、复盘、改进提升认知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记录反思日记给我们的好处不仅有这三点,它还有助于我们察觉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背后的规律、超越眼前感官经验有更长期视角等

判断我们是否在内化一种新习惯上有进展,不是看自己是否中途打断了,有没有持续坚持,而是要看一段时间内自己践行某个习惯的频率是否有提升。习惯培养的本质是提升频率

大家千万不要以中途是否被打断来判断自己的成败。哪怕中断了一段时间,只要想起了再启动,继续坚持,我们掌握新习惯的频率也在大幅提升。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内化了。

《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获得解决复杂问题的渐进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个合法的实践共同体,在这个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从边缘参与逐步过渡到中心。

所谓“合法的实践共同体”,是指有一帮人愿意接纳一个还不够资格的新手成为共同体的一员,给他旁观、打下手、做外围工作的机会。

学徒在参与大家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专家行为,与同伴和专家讨论进行学习,随着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增加,一点点赢得信任,承担更重要和核心的工作,最终进入圈子的核心,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成长路径,简直就是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策略,逐步提升能力的样板。

在面对复杂能力的提升时,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入某个专业圈子,哪怕是很边缘的角色,只要能合法观察高手的解决方案,就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台阶;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用“超一流”的方法加速自己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熟能生巧的过程。那些融会贯通、快速反应的人,只不过是比别人练习的次数更多,更能够忍受前期做得不好的阶段罢了。我们可以借助反思日记、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方法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通过不断反复练习、回顾训练,就像练习肌肉的身体反应一样训练思维的直觉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时间用在剖析自己思考的过程上,还是那句话——“结硬寨,打呆仗”,长期看反而是最高效的方法。

◆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掌握思维模型只是必备的基本功,想要用思维模型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我们还需要培养更高阶的能力——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样性红利

拥有多种思维方式的人更有创新力和灵活性。

多元思维模型≠多个思维模型

虽然我们说要掌握多个不同的思维模型,但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并不等于掌握多个思维模型,因为多元强调的是掌握不同属性、学科的知识。

当你真的践行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用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你还会发现一个附加的好处——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思维模型的适用条件。

思维模型之间产生所谓的冲突,往往是自己对思维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刻,把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混淆了。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 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建立全局性学习力

跨领域学习多元思维模型,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全局性理解,从而更本质地理解问题。

所谓“全局性理解”,是指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全面地理解问题,从而接近问题的本质。一个人要构建全局性理解的能力,就必须有足够多样的思维方式与足够丰富的知识层次。

全局性理解力=多样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知识层次多元思维模型形成的全局性理解

image

如果要真正深刻理解某类复杂问题,从构建全局性理解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掌握的多元思维模型的类型和数量必须同时具备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的足够思维广度和思想深度。

有效的多元思维模型体系=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思维广度)×(思想深度)

思维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补的。

解决复杂问题时需要思维广度满足某个“最小值”。

更全面的思维方式,往往来自涉猎更多的学科,即查理·芒格说的要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查理·芒格曾给我们这样的建议:“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而这需要大量阅读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各学科及相关学科中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著述,了解并熟悉书中介绍的核心概念,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

1.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这些学科重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必须掌握分析这个物质世界的工具。

越是面对过去没遇到的问题和面向未来的问题,就越需要从底层的基础原理中找答案和线索。

2.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是解释在物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生命群体中出现的规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群体中表现出的“进化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对我们思考生活的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

3.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这些学科是研究当“群体”极度复杂时,复杂系统展现的规律。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战略比战术重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战略选择的依据,往往可以从复杂系统的研究中获得启发。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掌握理解精神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构成我们多元思维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石。几乎所有和我们生活中体验、精神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学科。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再补充其他必要的思维方式,完善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我们真正要知道的是支撑一门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更多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不同学科的价值,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门学科背后都有一套对应的思维方式

·数学发展出用“符号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物理学发展出依靠“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进化生物学发展出用“物竞天择”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发展出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现代美学发展出不断“否定常规”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学科背后重要的思维方式,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组织知识的关键不是知识,而是问题。这就是我提出的新的知识组织方式——

“问思模”体系

“问思模”体系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有两大区别:

(1)这个知识体系的建立起点既不是某个学科,也不是某个知识(或思维模型),而是过去知识体系中没有的新要素:基本问题。因为所有的思维模型都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统领知识的就应该是问题,而非答案。

(2)这个知识体系没有直接把问题和知识联系起来,而是在两者之间引入了一个新要素: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在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关键。

“问思模”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

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其他知识都可以附着在这个强大的知识体系内。

用基本问题把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以及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案例整合到了一起。

其实这个“问思模”知识体系建立横向联系的关键,就是用“洞见事物相似性”来打破学科壁垒,让各门学科的知识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只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用基本问题寻找相似性

我们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时,就好比要带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语言不通的一群人打仗。要让这个混编部队发挥战斗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要有共同的战斗目标。换句话说,不同领域的知识应该是解决相似的基本问题的

image

当我们从基本问题的角度出发思考时,就能把看似不相干的组织管理的思维模型和市场营销的思维模型联系起来。

所谓能够把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的问题时,不同领域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相互借鉴。

理解人类是如何破解复杂生物系统奥秘的,就有助于启发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自从达尔文提出“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理论后,就开启了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全新视角,它至今仍是人们解释复杂系统现象的重要思想工具。

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抽出来看宏观,再拉进去看微观。这种变换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极为重要

我们对一个复杂问题,每增加一个维度的理解就多了一种接近问题本质的路径。可是,我们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

人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从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中获得启发。而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更底层的相似性,就能提炼出跨学科的基本问题。

通过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相似性,在跨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提炼基本问题,就是我们把不同领域知识横向建立联系的关键。

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高手的思维方式却不一样,他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先不着急找答案,而是用一个

思维框架来分析:

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种基本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有什么分析这类问题的常用结构框架?

但解决问题更高效、更体系化的方法是先了解问题的类型,再洞察结构,最后安放细节

如果我们要对知识体系的基本问题有透彻的理解,也需要有全局性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和我们一般习惯的在解决问题时从细节入手不同,它是全局视角,重视问题的核心与结构,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细节

结构化思考问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遇到问题就有思路,极大地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认知高手之所以能够快速洞悉本质、直指要害,不在于他的工作经验有几年,而在于他们能用不同领域顶级的思维方式,把过去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系统综合的认知结构。当我们借助“问思模”知识体系,把各种知识、信息、思维模型组织成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网络结构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上帝视角”,可以从不同维度分析问题,还能借此举一反三,把各个领域的知识打通,为我所用。

凡有问题,必有结构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同时属于很多不同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往往已经有前人提炼出某些结构性分析工具。

当我们习惯于遇到问题,就追问这是哪个领域的问题,有哪些思考的结构性工具时,我们就有一种预览全局的状态

凡有问题,必有结构。我们用“厘清问题—归类领域—寻找结构”的流程,就可以把人类积累的各种重要模型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上了。

只要我们坚持用结构化思维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就能建立起“问思模”知识体系的骨架。借着这些框架,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各种零散、杂乱的现象组织起来,把相似的知识串联起来,互相启发,联结成一个系统

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用结构化思考构建系统骨架,寻找问题的相似性,串联跨界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实战中追求的不是知识体系完整,而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

我们有了组织知识的体系,还要灵活调用不同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即用多元思维模型发起跨学科的攻击

◆ 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复杂问题的线索千头万绪,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我们需要掌握能够从复杂中洞见结构,找到关键问题,直至要害,而这正是多元思维模型发挥巨大价值的地方。

对简单问题,有线性逻辑推理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其实关键并不在于逻辑推断能力,而是要区分“事实”和“假设”

把大问题拆解成小结构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构化思考的方法。金字塔原理知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轮廓,不过,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用恰当的框架把大问题拆解成小结构。

系统思考的关键是研究系统目的、要素和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应的特点,进而寻找到问题的杠杆解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把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互动系统下来思考处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分析清楚问题所处的层次或维度、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展现的特点、每个阶段下关键要素是什么。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问题复杂往往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这时,我们可以尝试从更高维度俯视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这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第一个思路:降维攻击

更深刻的理论意味着处在问题因果链的源头,也意味着它有更普遍的解释力。有意思的是,越在源头的原因,往往越是那些基本和基础的、简单的道理

最基本的方法往往剥离了各种复杂的诱惑,让我们直抵本质。那些越本源的思维方式,反而越有深刻和长久的解释力。

这些底层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往往可以跨学科、跨领域地解决表面毫不相关的问题,能够很容易地迁移到相关领域。

如果我们想要升级认知,或者碾轧别人认知的时候,可以主动从更底层却更高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降维攻击,高维打低维。

降维攻击的关键:我们要对思考问题的逻辑进行分层,用更底层却更高维的维度分析

我们只关注思考问题要逻辑清晰、推理严密,但是很少思考我们是在哪个层次上分析的。如果能够对思考逻辑进行分层,我们就有了强大的思考武器。

思考问题的分层逻辑——****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六个逻辑层次。这六个层次逐级上升——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就容易处理。

我发现有一个思维层次模型特别实用,那就是“商业—技术—科学—人文”模型。

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每个领域最伟大的成就者,一定是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不是因为人文素养高的人容易成功,而是要取得足够大的成功,必然需要足够深的人文积淀做支持。

如果讨论“洞悉本质”的话题,我就必须提到,其实更加底层的思维框架往往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人文思想。

佛教讲,人认识事物有五个层次,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要成为真正洞悉本质的高手,必须把思考问题的深度再提高,最后还应该进入人文层面,如哲学、美学、历史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通往“大道至简”的道路,用“少”的框架整合跨学科思维模型带来的“多”的洞察力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有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眼前的现象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来,换一个尺度重新看问题,问题往往也会变简单。

绝大多数人在欲望的诱惑下,会分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策略。

绝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有效策略与时空尺度

逐步发现了应用有效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注意有效策略适用的时空尺度

所谓“有效策略适用的时空尺度”,是指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策略有效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是短时有效,还是长期有效?是局部有效还是整体有效?

我们必须根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范围和周期,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策略。

如果要处理战略的、长周期的选择,就不能以眼前的策略有效性为判断基础,而是要以更长期的、更宏观的视角来判断有效性。

如果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就不能只讲宏观的道理,而是要深入微观细节去解决问题。

之所以一个决策的有效性和时间尺度以及空间范围有关系,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复杂问题都是非线性的,宏观现象不是微观行为的简单叠加,长期结果不是短期结果的简单放大。这种非线性带来的系统特征,被称为“特征时空尺度”。

对于趋势、系统变化等长期、全局问题判断,一定要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抽离出来,看长线的宏观系统;而对具体问题找原因的时候,往往又要避免只在出现问题的层次分析思考,还要进一步下沉到产生问题下面的微观子系统里找原因。

跳出日常尺度,从宏观大视角寻找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策略非常关键。

除了拉大视角看趋势和方向外,我们在找具体原因时,还要能够深入微观,在更下沉的维度找原因。

最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往往不是最会算计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变换尺度思考问题的人。在尺度切换中,人们更容易发现隐藏的新机会。

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当我们把视角从问题本身拉出,用更大的尺度思考问题时,我们就能看到很不一样的规律。

当我们有意识地用这样的不同尺度视角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看上去相距甚远的学科,有时在微观上看似乎完全不同,但在宏大的尺度上观察时,就会发现底层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样我们就能把在微观上看似无关的思维模型,在宏观尺度下联系,从而实现多元思维模型在不同尺度下的跨学科攻击,找到全新的解决思路。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所谓“关键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影响着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旦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

多数的日常努力抵不上少数关键努力

绝大多数努力的影响是很小的,其实在看似复杂的人生问题里,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就能实现逆袭。

雷军的这段经历,《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换了一个表达方式:“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动态复杂性,而不是细节复杂性。”

只有我们找到动态复杂系统中的少数关键问题,并聚焦寻找这些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人生的选择就容易很多

动态变化中的关键点——系统反转时刻

人生是非线性的,人的成长轨迹往往是断崖式或者拉升跃迁式的

人生也是一样,影响我们一生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普通,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的非线性事件。

我们应用多元思维模型的策略,应该从“我如何做得更好”,转变为“有哪些****问题****能让我****未来发生巨大变化****”。

凯利公式

image

其中f为最优的下注比例,p为赢的概率,rw是赢时的净收益率(能赚多少倍),(1-p)为输的概率,r1是输了会亏多少倍。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儿复杂,我们可以换一个更易懂的形式:你应该投入钱的比例=(可能赚到的钱-可能损失的钱)/(可能赚钱倍数×可能赔钱倍数)

其实凯利公式的核心是四个变量:成功的概率、成功后的收益、失败的概率、失败带来的损失。只要这四个要素判断准确,我们将这几个数值代入公式,就能算出自己应该投入多少资源。

凯利公式其实可以大幅简化,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准确的概率判断,也可以做出重要的选择,核心关键就是:“分析成本与收益的非线性不对称机会。”

成本与收益的非线性不对称

要抓住未来变化中的关键因素,核心还是理解“非线性”。

生活中有些机会,是成本投入很有限,但是收益却有可能非线性地大幅增加,这样的机会自然就值得我们投入。

要在各种琐事中找到关键问题的关键策略,核心就是要关注可能引发非线性后果的事情。而找到这种非线性后果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上至下的思考,另一种是从下至上的思考

所谓从上至下,就是先分析宏观趋势,再梳理可能的方向,最后从这些方向中找结构性变化的非线性机会。

从下至上,其实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出发,思考这件事情未来的发展动态,是否有值得巨大变化的可能。

用非线性关键时刻的视角分析思考:这件事情未来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非线性收益吗?它有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吗?如果有这个可能性,投入的成本还很有限,我就会毫不犹豫提前下注。

寻找关键时刻的五原则

所谓“寻找关键时刻五原则”,是指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关键时刻的要求要评估的五个维度,分别为:

1.战略学:趋势判断(变换尺度思考)看这件事未来是否有较长期发展的可能

2.心理学:内驱力原则如果需要自己经常投入精力时,问自己内心是否热爱和认可。不喜欢的事情,很难长期坚持。

3.系统学:寻找系统的关键解(提升认知)长期来看,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来自认知。因此,要思考投入的事情能否增进自己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4.经济学:边际成本/复利效应边际成本是否能够不断降低,或者收益可以有复利增长的效应。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一件事做得越多,成本越低;或者成本不变,但收益不断增长。

5.正面黑天鹅(非线性后果)

而正面黑天鹅,是指一旦发生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的事情。

在人生遇到的无数个选择里,很多问题耗费了我们的精力,但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反过来,先从结果思考,从非线性的结果思考,坚持做长期看有大概率、高收益的事情,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各种各样的诱惑中跳出来,抓住真正的关键问题。

人生的大多数机会,就算我们做到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很小的优势,我们只有在这之外,聚焦那些真正有非线性收益的机会,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降维攻击、变换尺度等方法,发起跨学科的饱和攻击,产生查理·芒格说的lollapalooza(好上加好)效应,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升级与跃迁。

◆ 总结

所有内容,都在围绕同一个前提展开讨论:

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核心关键在于,从问题出发,建立基于跨学科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认知系统

对于我们个人学习思维模型而言,了解一个系统的方法论也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实践和练习。越是简单、简洁的原理,越是需要复杂的练习,还是那句话:简单不是原因,而是复杂练习的结果。

多元思维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所有人都有可能凭借自身努力,提升智慧认知的渠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