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校的“一人一课” 才落下帷幕,原本以为可以歇口气好好准备期中考试,没想到接到通知要上视导课——即学校领导来听课。通知得太急,还要一天内上报课题,这对我们五位新老师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我们几个都是从小学来的,对教材一点都不熟悉。
选了几篇感觉都不太好讲,最后同事建议讲《走一步,再走一步》,理由是自读课文,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喜欢,有共鸣,于是我就选了这篇课题,其实我目前的能力也无法讲难度太高的文章。接下来就是熟悉教材,解读文本,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在搜集资料时,有一篇设计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我决定借用其思路来制作课件。然后就是连夜加班加点地完善教学流程,终于在周三前粗略完成,在13班进行试讲,马老师和邓老师帮我提意见,其实很多时候一上完课自己也很清楚问题在哪儿,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很难理解,耗费了不少时间,其实我自己在讲的时候,也有点不太流畅。所以又得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每天心里都在想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呢?走路、吃饭甚至睡觉都在思考这件事。就这样,顶着一对熊猫眼边上课边修改,终于到了“亮剑”的那天。
亮点——无边光景一时新
一、教学设计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
因为这课引入了“心理摧毁”、“心理重建”和“心理暗示”这三个关键词来梳理课文,所以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因为是陌生名词,所以我尽量在问题设置上做文章,浅入深出,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自我否定”的环节,我冥思苦想,设计了三条最具代表性的句子,然后用颜色逐渐加深,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黑色代表消极的情绪,二是层层加深也表示作者的心理逐渐到了崩溃、绝望的边缘,本来比较难懂的过程,一下子借助颜色就清晰了,学生马上就领会了,于是我就顺势引出:这其实是我的不自信、胆小、怯懦成为了我心中一道不可逾越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开始有回答“坎儿”、“鸿沟”,我说还不够宽阔,文中的常见的词语,他们立马会意——“悬崖”,这就是“我”心理的“悬崖”。
在课堂小结时,我设计了一个与课题有关的总结——“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从危险走向安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从( )走向( )”,让学生发散思维,效果还不错,基本上能够学以致用。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吟诵一首同名诗,给予学生正能量。唯一的遗憾是教室电脑设备的问题,导致我精心准备的配乐朗诵无法实施。
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这节课其实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心理描写,我也是利用心理描写来展开教学的,希望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人文性方面,我主要设计了三次活动,首先是“如果你是五个小伙伴之一,你会怎么做?”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在别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二是“爸爸为什么只用这种方法来救我?”引出爸爸不仅让我下现实的悬崖,还让“我”战胜心理的悬崖。这时候我还加以引申,爸爸还在告诫我们:“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使是父母,也只能帮助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记住,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这句话。三是文中“我”的经验,将困难逐个分解,化整为零直到目标达成的宝贵经验,课文讲到最后,学生十分容易理解。
三、教学目标明确,基本突破重难点。
本课强调默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梳理心理描写,从而学习作者的宝贵经验,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基本上我设计的环节都能体现。
四、关注学情,设计学习支架。
试讲时我就明白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而我设计的内容比较有难度,所以我一直在考虑如何给学生设置学习支架,让他们能够稍一点拨就能领会。课堂上,我尽量不直接给出答案,总是尽可能地降低难度,层层深入,做到浅入深出。比如,我在问“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大多数学生只回答“沉着、冷静”,我提示说:“仅仅是这些品质吗?他只用指导的方式救我,说明了什么?”有学生立马指出来:“说明爸爸很有远见,他会为儿子的未来考虑。”还有学生说“爸爸教子有方”。这些精彩纷呈的回答很难得。
五、教学时间安排恰当,板书设计创新。
第一次刚刚好完成教学任务,在试讲时还拖了几分钟,后面很赶,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而这次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不疾不徐,充分说明试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方面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既有新意又能把文章的重点展现出来,终于让我在题目上找到突破口。我剪了两个脚印,上面写着“心理摧毁”和“心理重建”,原本是想画出来的,但自己的美术功底实在上不了台面,而且也费时间,所以就直接剪出来粘贴在黑板上,刚好与“走一步,再走一步”相契合。脚印下面是作者的经验——“化整为零”和“目标达成”,最后是本文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和“借事喻理”。这些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
六、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
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精美的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更高效地获取知识。我一直都十分注重课件的制作,甚至在一个动画效果的设置上都会反复推敲,力求最后的效果是完美的。
尤其是在“我”的心电图这个环节,我反复设计了十几遍,最终才确定让“我”的心理活动依次出现,下面相对应的就是“心理摧毁”和“心理重建”,中间的带有心电图的爱心图片也是找了很久才确定下来的。
其实我明白,关键点应该在教学设计上,可我也希望课件能够臻于完美,从而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
不足——不畏浮云遮望眼
每次上完一堂课,其实在评课之前,自己已经知道不足之处了,下面我自己来剖析一下课堂亟待修正的地方。
一、追求创新忽略文本,语文味儿不够正宗。
由于我引入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来串起教学环节,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文本去体会语言用词的精妙,而是浅显地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精读感悟,咬文嚼字在我这堂课上基本没有体现。不过也有人建议说,自读课文无需太过咬文嚼字,把握重点即可,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已经算基本完成了任务。
二、朗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朗读指导。
这节课我设计的朗读还是比较多的,开始默读,而后合作读,分组读,最后齐读,但整节课还是齐读的形式居多,缺少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而对于有些句子需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时,我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指导,对于这一点我做得确实不到位。可能因为在预习的时候,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我忽略了这个问题。
三、教学评价不够及时丰富,无法有效激励学生。
课堂上变化莫测,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有效的评价。在上课伊始,我提问,能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小男孩的现状?原本很简单的答案,我以为学生会脱口而出,但没想到点了五六个学生都没答出来,此时我就有点慌张了,一句都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只是赶紧过渡到我的教学流程当中。还有许多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我也没有及时表扬他,有时会突然语塞,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这说明我读的书太少了,没有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积累,导致自己不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
在聚焦心理活动环节时,我在试讲时安排在“自我否定”之后,但经过我深思熟虑,觉得在四个暗示结束后再来集中讨论心理描写会更好,但实际教学之后发现,还是原来的思路更顺畅,后面从爸爸的指导直接过渡到总结经验会更加自然。
其次,试讲时我是让学生自己去找从其它角度来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可能问题设置太难,加上学生对文本不太熟悉,所以这一环节浪费了过多时间。于是我就想如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呢?思考良久,决定在课件上直接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朗读之后,说出从哪个角度描写的,这样确实难度降低了很多,但也太过生硬,无异于直接给学生指明了答案。现在想想,应该出示一两句较难理解的即可,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章摘句地细读,这样可能会更好地训练学生感悟心理活动的多重描写。
五、过于注重教学流程,缺少写作练习。
一堂课应该读写并重,以读促写,以练笔来训练本课所得。其实我在“雅诗共赏”之后有个小练笔,由于考虑到时间和环节的完整度,就把这一环节舍掉了。我应该把这一环节放在经验总结之后,顺势联系实际生活来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这样可能会更加自然流畅。
六、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能逾越角色。
语文老师天生具有爱操心的特质,担心学生不会说,不敢说,担心说得不对、说得不全,所以往往代替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说,甚至替学生说,我也不可避免。为学生想得太多,不能完全放手,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通病吧!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少说多听!
收获——大道至简润无声
这次视导课对我的触动挺大,虽然原来也上过很多次公开课,但大多都是借用他人的设计来完成的,所以感受不太深刻。我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首先,教学设计应做到大道至简,思路极其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多采用板块式设计。
其次,不可盲目跟风名师设计。虽然这次上课的思路有所借鉴,但我在试讲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感觉我的部分设计比原始的更加眉清目秀,学生更易理解。
再次,要多关注学情,多设计学习支架,做到浅文深教,浅入深出,贴合学生实际来设置主问题。
最后,要做到深析文本,挖掘学生不易发现和掌握的内容,读写结合,让学生真正会运用语言文字,加以训练,切实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从繁杂走向简约,需要我们经过广泛的学习之后再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出来,这个过程锻炼了我们的耐心、细心和匠心,只有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才能无限接近“仁”,也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大道至简润无声”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