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谈价值感。先聊一个正面的案例——韩星李孝利。
李孝利和她的老公被称为是“美女与野兽的组合”。当初恋情曝光时大家一片咋舌,几乎所有人都被两人外表上的“巨大差距”惊呆了,不明白女神为何要做出这种选择。
贴图为证:
但,即使当时所有人不理解,甚至连李孝利的妈妈也不满女婿的外貌,李孝利仍然坚持自己的感受。于是就有了那段特别暖心的话:
“我喜欢只有一件衣服、弹吉他、年纪大的李尚顺,在我眼里他是最帅的。”
她没有按照大家的标准,找一个和自己看起来匹配的人,而是遵从内心,选择了自己心目中的灵魂伴侣。大家都觉得是李尚顺高攀了她,她却大方地剖白内心:“我只有钱,哥哥才是不食人间烟火”。
她说自己“只有钱”,她没有说,我很有钱,但也很有想法,很有才华。
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能以真诚的态度呈现在大家面前,不去做任何辩驳,一点也不担心别人会认为她真的只有钱,一点也不在意听到这种剖白的观众的想法——这种稳固的个人价值感,真是特别强大而可贵。
1
价值感,让我们渴望被看见
我们最初的价值感来源于婴儿时期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很残酷的实验,他讲很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并把他们关押在一起,让几位护工进行照看。护工们只允许提供物质满足,不能做出任何情感互动,例如拥抱、亲吻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都死了。
这个实验结果非常悲惨,但却可以深刻地反映婴儿对于关系和回应的需求。如果早期缺乏爱的互动和关怀,婴儿会失去生命力。
在我们的早期养育环境中,如果妈妈看我们的眼神总是充满肯定和爱,我们会建立最原始也是最牢固的自信,觉得自己非常棒。
可是,很多人在婴儿时期并没有很好地被父母对待过,因此产生了匮乏感。例如,曾经被妈妈无视和挑剔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追求完美,他们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认可之声,以此来满足自己匮乏的价值感。
当然,我们不要去批判父母,因为他们已经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许,在他们的婴儿时期,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肯定和关爱,所以没能学会如何与婴儿之间建立充满爱的联结。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没有获得足够好的母婴关系,没能在潜意识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会怎样?
——我们会渴望被看见,渴望被关注;我们会不断去搜集,“我很好”、“我很受关注”的证据,以填充内心深处不断涌出的“匮乏”。如果,我们总是像外界环境去寻求这样的证据,那我们就会沉溺其中,一遍遍地强化这个动作和体验。
成绩被夸了,工作被认可了,我们感到兴奋,心情飞入云端甚感骄傲;
一旦受到责备了,被人忽略了,我们就开始沮丧,耸拉着脸自我怀疑。
甚至,我们会纠结为什么一个外卖小哥看你的眼神充满了不耐,虽然他只是着急送下一份外卖而已。
2
我的人生,我来滋养
大部分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都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好的情况是,我们先获得了父母,长辈,同伴的关注和认可,进而逐步坚定我们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达到自我认同,最后当我们足够强大时,就不再需要观众和掌声了,因为我们价值体系完整而牢固。
但显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中奖成为一个在妈妈不断肯定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我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匮乏”。
而向外寻求所谓“证据”以填补匮乏感的效果总是短暂而流于表面的。那些源自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坚信,对自己意志的珍爱,才是力量的源泉。
那么,如何获得自我价值感?
我们常说,觉知是改变的第一步,当你觉察到自己在渴望被看见,在寻求外界的认同,就有了改变的可能。在每一次对自己提问和觉察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找到真正的你自己,会慢慢和那个习惯搜集证据,渴望周围充满观众的自己分离。
其次,纠正自己的观念。负向的自我评判往往是错误思维造成的结果,这时候使用CBT的招数就变得非常管用。当你产生负面思维时,先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想的是对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
CBT:认知行为疗法。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影响我们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事件。我们思维认知反应了我们的核心信念,CBT通过认识和纠正错误思维来改变我们核心信念。例如:【我工作没有做好】 不等于 【我没有价值】
第三,提升自己。建立自我价值感,就是要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如果你30大几还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过着潦倒邋遢而又虚无盲目的生活,这实在很难让人满意。因此,不断成长,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关于提升,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在我们掌控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做起,比如坚持早起一周,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一周去两次健身房,阅读一本书等等。
第四,积极地去行动。毕竟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当我们拥有足够稳固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不再需要观众,不再需要别人的掌声和鲜花,因为,我们可以完全地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做到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彻底诚实。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高级的自由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