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是探索那些赋予我们生命意义活动的终身过程。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教育开始真正走出工业文明,步入数字化时代。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让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效益,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屏幕社交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告诉我们——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意味着学校教育要发生相应的改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也不能够延续传统的模式。
互联网时代赋予我们三大能力,为改变传统教育弊端提供可能。
能力一: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最前沿信息、知识、最佳榜样(百度、谷歌、头条、腾讯新闻、公开课、微课等)
无纸化信息传播使得手机、平板低头族司空见惯。不少人不停地刷微博、朋友圈、各种信息推送纷繁杂乱。我看了学生写的成功日记,其中爱好玩手机游戏、互联网交友互动、春游每人带上一块平板的占比不少。
如果将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功能,仅仅用于查看一些在碎片化、零散的“知识”,那么无助于自我提升,还会让人在信息超载、顾此失彼的环境中迷失方向、变得焦虑、特别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毁掉了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相反,如果我们解除碎片化的困扰,不再为自娱消遣,而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将获得的信息加以整合、输出成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产品;同时将碎片化的信息重新建构成知识地图、知识网,形成知识间的链接,并将相应采集的信息挂钩在知识网络中的各个部分,胸有蓝图,那么学起来就会动力十足。
在课上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旺盛。每个人都喜欢问老师“为什么?”这是好事。比如“老师这首歌怎么弹?”“老师这个符号什么意思?”“这个和弦怎么按啊!”针对那么多的提问,老师作答不误极不可取。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促动其自我学习的方法。因为如果老师为了处理部分学生的问题而应接不暇,那么课堂效率是低下的,是对更多学生极大的不公。
所以我设置了“啊哈时刻”的课堂环节。旨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分享新知。每堂课2人,分享一周见闻和“艺术圈内”话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借助书本、网络的力量快速获取信息,并通过分享、教授他人来内化吸收,每个人在付出相同的机会成本情况下学会更多的东西。也有助于引导互联网信息获取的正确使用。
同学们乐此不彼:“如何录制弹奏尤克里里的音频发布在线?”“如何学会在线调音的方法?”“上网查阅攻略,如何组建校内原创乐队?”运用互联网搜索信息即时、便捷的优势,不仅收获良多,也把精彩带给在座每位同学。
我们传统教学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内化吸收两个阶段。信息传递主要通过课堂老师讲授来实现。内化吸收需要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参加辅导班等途径来帮助。
“翻转课堂理念”颠覆了这种传统形式。信息传递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内化吸收是在课堂中互助式师生交流、小组互助、自学探究中来实现。
在新兴理念的引领下,诞生了诸如慕课之类“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这是近来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在中国,由于中小学的课程主要以教学大纲为目标,以教案为导向。而“慕课”与“翻转课堂理念”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以“微视频”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先学后教的模式,突破了微视频仅仅提供课后辅导的角色。
所以,依托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不再以碎片化、老师滔滔不绝讲授的形式呈现,而是让老师与孩子共同学习、了解知识间的内在链接。形成知识地图。
在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的了解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提前预习,以供课堂中腾出时间来进一步消化吸收。并且通过各种高效学习的方式、比如小组探究、实践展示、情景模拟、辩论比赛以教为学等方式来促进共同学习的氛围。同时,提升思维方式、比如分析判断、发散联想、逻辑推理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链接、社会价值观。
再比如导学案的设计,也体现了坚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理念。其关注课堂内教学效益、提倡师生、小组互动、鼓励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
能力二:跨地区和相同志趣的人对接(网络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QQ、微信等)
以Facebook为例,它从校园社交做起,倡导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联系都可以通过六个人来实现。这个理念让Facebook快速实现了用户的剧增,至今已有19亿的注册用户,相当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都在使用Facebook。我们足以看到网络社群的力量。
通过Facebook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的链接方式呈现多样化、智能化。从最初的手机短信、电话到微信、视频、未来将通过AR、VR、AI等技术混合现实来增强跨地区交际体验感,智能手机也终将消逝。
社会化网络促进高效互动式学习,使得学习者可以全面运用线上学习资源,实现跨校、跨地区乃至全球化的学习交流。学生可以从跨校网络平台上自行下载选学内容,考核为辅,兴趣为主。线上&线下建立兴趣学习小组,自行组织线下活动。
比如目前部分小学盛行的兴趣社团课。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能借此相识,结交新朋友。我组织过很多次小学社团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尤克里里和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一起表演的舞台秀节目,反响很不错。
社团形成的原因是学生们的共同的志趣。通过社团之间相互学习、合作,能诞生更多的创意。对个体来说,不仅学有所获、还可以认识到更多素未谋面的伙伴。比如模型班和表演班的学生一起合作,可能就是下一档《超级变变变》栏目的舞台班子。
而未来校园环境中的个体、社团组织间的相识将不局限在校内,或者联合几校(比如我以前就读的松江大学城),会跨地区、甚至国家。不仅学习资料、笔记、经验、现场视频共享,让每个人便捷地从中获取一手信息;还能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友谊,乃至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共处。
正如可汗学院创办人,萨尔曼可汗所说:“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能力三:放大个人能力(公众号、微博、简书、领英、在行、知乎等)
不论是网红、自媒体人、生意人、企业家、还是作家,通过互联网的放大杠杆,个体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得到了无限扩大,打造个人品牌,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就像微信公众品台的广告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未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公司。对社会生活、人文艺术、教育科技等各大领域有任何独到的见解、价值观,都可以表达。靠头脑见解输出为知识付费产品,这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能不断迭代更新、零边际成本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充分放大个人能力,在教育方面表现为突出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未来在线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预设,由学生本人设定学习目标。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课程考核也并非像传统的纸面考试,而是主要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调控,除非特定情况需要在线下听讲,学生不需要借助许多家教、辅导班、学校环境,承担来回成本、或者遇到不良师资等的风险。而是通过自我激励、调控来完成最终学业测评。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给到孩子充分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联机学习很有战略意义。如果学生在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学习的时候,就强迫进行灌输式的填鸭,效率是很低的。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坐在课堂,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点、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思考、找到自我兴趣、擅长并挖掘自身价值,这也是教育理念传承中代代精进、符合时代进程应有的体现,这里,提及一下《个人商业画布》。
我每次让学生手绘“少儿商业画布”时,他们大多都托着腮帮认真思考,仿佛在做重大的决定。其实这才是深度思考时该有的样子,从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而不是等待被灌输、下指令。
“少儿商业画布”核心从兴趣、擅长出发,找到自我价值。重塑自我定位,激发学习兴趣。举个例子——
• 我是谁?我有什么?
举例:我是喜欢交际、热爱运动的人,我擅长跑步、踢足球。
• 我要什么?
举例:我希望成为影响全国的足球健将。
• 我能为他人带来什么价值?
举例:我能为国争光,能让观众欣赏好球!
• 我怎样宣传自己?
举例:赢球后去班级炫耀、把同学拉过看我踢球,让体育老师组建啦啦队!
• 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谁可以帮我?
举例:足球教练、父母支持、同学陪伴我一起进国家队!
• 追求目标过程你能有什么收获?
举例:钱、名气、粉丝!
• 你需要付出什么?
举例:受伤、生病、时间精力!
当代著名教育家与社会批评家,伊万伊里奇曾对良好教育制度的三重目的进行描述——
①在任何时候给任何想学习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②赋予那些掌握一定技能的人与他人共享技能的权利
③给那些想与公众交流的人提供机会
为适应现代快节奏、充满不确定性多变的社会,开发灵活的办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倡导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助推教育公平性,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互联网时代为现今教育环境带来的转机。我们应以在线教育发展为契机,重新思考办学使命与责任。而非只为毕业证书,更为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助作出孜孜不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