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幸得一群益友發起每周學習分享,今期斷捨離的題目,遠不止於收拾, 收納, 歸類,更重要是清理自己, 重新認識自己, 重新為自己定位,定下目標。斷捨離是一種修行。
去年辭了舊職,新年已過半月,孩子因病入院,聖誕新年在進出醫院間渡過,加上辭職的決定,新工的學習,一直無暇回顧2017。
以往大掃除, 總能找到n年前中學的課本, 什麼時候去旅行的機票火車票, 宣傳單張, 甚至過期的地圖和雜誌, 間中重新勾起一些回憶和片段, 每次都狠不下心重手放下, 其實很多東西已經不能再令我怦然心動, 只是因為沒有及時做好記錄整理, 沒有及時寫下日記, 一直擱在那裏。當無用或待用已久的東西佔據生活大部分空間時,正是狠心放手清理之時, 順便提醒自己以後旅行, 得及時做好文字整理和收拾, 否則不只記憶, 連單據地圖都會褪色。
積存舊物, 或是藉由對過去的懷緬逃避現狀的不安, 或是對自己的期望和目標模糊, 同時保留多種可能性,卻一直裹足不前。
人與物品的關係其實就是與自己的關係,收拾應以自己和當下為判斷的坐標,太多的過去和未來,反而只會限制更多現在的可能。現佔據家中庫存最大的莫過圖書,一些十年前以為自己會看的書,一些中學時的教科書,大學的參考書,工具書,特別是人文學科和歷史一類,總以為自己從事教職時有機會用上,但這個沒有實現的想法卻一直佔了太多自己當下的生活空間,功利一點說,以每平方呎$35元的租金算,每個月租近千元的空間放一些待用或無用之物,機會成本太高,不如衷心地向這些物品說一聲謝謝,感謝它們曾帶來的價值,完成它最後的使命,然後送給更需要它的主人。
衣服方面,雖然平時很少購買衣服,除了上班西裝,很多這個那個送的T-Shirt, Hoodie, 什麼活動的風衣,但真正常用的卻不超過十件,但找起東西卻常無頭緒,出行時往往要翻山倒海收拾半晌。總量限制是一種方法,就是覺知自己的習慣,斷除不必要的購買習慣和欲望,捨去無用之物,透過整理待用物擺脫猶疑未決的狀態,立下目標、定下方向、時間表和量化指標。
斷捨離是一種向前行的決定,是一種修行,對於以往的舊習亦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勿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至於工作履歷、知識認知、能力長處和領域優勢,也要定期清零,更新,放下以往的想法,敢於和自己的認知斷捨離,免成為學習前進的「所知障」,每月要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1. 若工作出現變數,憑什麼尋找一份工作?
2. 若行業轉型,如何進入新領域域?
學習,閱讀,聽課是一種加法,而斷捨離是修行,是一種減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