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教室第一次生活调查全纪录
1. 缘起
某天,和一年级的王琪老师聊天。
她说,她很想做一次食堂浪费现象的调查,可惜一年级孩子小,不能真正深入进去做一些探索;否则,这肯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要不,你来?”她提议。
我想了想,脑子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调查的形式:采访、调查表、视频、录音
所需的时间:至少一个上午,再加一些课余时间
达到的目的:体验一次调查形式,感受节约粮食的道理
这样显然过于简单。一项有了确定答案的调查,意味着结果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最后获得一个“浪费粮食是正确的行为”的调查结果),那么,孩子经历的探索意义在哪里呢?
只能是在过程中对于结果的进一步理解。让一个口号式的道理通过调查(或者说是学习)成为一个实际的、融入自己经验的知识。
关于理解,《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中提到这样的观点:什么样的理解能够有助于我们为生活做好准备?答案是,能够思考的,能够广泛运用的,能够将主题内容转变为分析工具的全局性理解。
在这段话中,理解这个词语涵盖了三个要素:自主思考,广泛运用,工具性。
好,那么问问自己,如何做一次自主思考,让知识成为工具,并能够形成不断运用的经验的深度调查呢?
2. 照片
第二天, 我问了孩子两个问题:你注意到食堂的浪费现象没有?假如让你向别人介绍这种现象,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
第一个问题属于感受性讨论,无需整理。我想知道的是第二个问题。
孩子们一开始被限制在写文章上,等某个孩子说,可以画海报的时候,思路就被打开了。于是,采访音频,视频,照片,调查记录等一一出现。
好的,我们先从照片的拍摄开始做起吧。午饭时间,大家各自带上手机,有选择的进行拍摄,三天为限,汇总好照片之后,我们再讨论下一步干什么。当然,要注意一下相关的礼仪。
三天之后,我们开始整理汇总照片。一张一张地看过照片,大家发表意见,哪些好,哪些不好。
全部看完,开始讨论,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这里的“好“的标准你怎样理解?
孩子们在白板上用思维导图讲述自己的理解。大家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的认为要清楚,有的认为不能有人(这是前面拍照礼仪中规定的)。
追问。我们拍照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标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
交流至此顺畅很多。最终,我们理解了“好照片”的标准定义:能表现食堂浪费的严重,能让人印象深刻(有孩子用了一个术语,叫冲击力),画面清晰,不违规。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这里的照片定义为新闻照片,即为尝试讲述事件的照片。
那么,对于新闻照片的标准,我们就有了一次感性的探寻。
列完理由,我们一张一张开始讨论,最终选定其中的十三四张。
我们决定做一个展板,把照片放上去。但显然,这些照片过于单调,简单配上文字呢?孩子们觉得并不好玩。
那么,接下来该做什么呢?我们坐下来好好讨论了一节课,最终有了以下的成果:
1.我们可以采访食堂的工作人员,通过录音的方式了解一些就餐情况。统计数字,直观地了解我们浪费的实际数量。
2.我们准备调查表,去采访各个年级和老师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我们要想想有哪些解决方法。
4.我们要做一些漫画,贴在展板上。
5.我们可以做一些广告,在学校里的视频上播放。
话越说越多,显然这个活动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那么,就这样吧,十月,我们将为此而开始忙碌。
3.调查
周末早晨,北辰的妈妈告诉我,北辰已经在家拟好一份调查表。我看过,觉得挺好的。
周一,发放调查表,北辰负责讲解调查的基本要求,面对人群以及调查中需要注意的礼仪。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愿意调查的对象,并且陈述理由。
家里有弟弟妹妹的,自然是去一年级。
愿意和成人对话的,可以去找老师。
……
接着,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模拟,尝试和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的对话。一场真实的戏剧体验成了调查活动最好的动员。
自早晨起,直到晚间。新月教室的孩子奔波在各个楼层。
其中,最辛苦最认真的是梓萱,她负责调查学校的行政部门,难度很大。一来行政部门多,校办、总支、人事、财务、安保、校医一个巴掌数不过来;另外,行政部门的老师极少呆在办公室里,基本都在学校各个地方办事。平时不爱说话的梓萱在调查中真是展现了她的勇气,一个人跑遍了所有部门。
上交材料的时间到了,我们开始指导大家用别针、用标签学习文件归纳的基本程序。
调查结束,数据分析开始了。
我们专门准备了两节数学课,指导孩子们学习统计数据的各种表格。每个人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设计,选择合理的表格,呈现对于数据的理解。
北辰说,感觉我调查的很多人说谎了。问他,证据呢?他拿出统计的数据说,在“是否倒饭”这道选项里,全校百分之八十选择了“偶尔倒饭”。如果按照这个情况,那么学校的倒饭现象不可能像现在这么严重。
4. 海报
照片、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都做好之后,我们考虑布置展板了。
大家讨论,我们的展板要传递给别人的第一个信息是什么?如何吸引别人的关注。
按照这个讨论,我们设计了用字体和颜色凸显出来的小标语。但似乎总是效果不好。用孩子的话来说,没什么冲击力。艺术老师于海出了主意,让我们拍一组照片,大家手持白板,写上自己的标语。
我担心孩子们只会写浪费粮食这种板着面孔说教的话,想着要不要专门搜点材料让他们知道如何设计标语。正在搜索创意广告语的时候,一抬头,发现孩子们已经写出了好玩的句子:
你在倒米粒,粮食在哭泣!
我相信,你不是一个浪费的人。
一粒米,一滴汗。
今天你吃光了吗?
孩子们还有意识的运用了字体和颜色的变换来让句子的关键词更加醒目。
海报拍完,我们的展板基本就有了基本的形态。除却展板的需要,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张贴在走廊上的海报。
另外,我们设计了每一版的开头语。
另外,我们设计了新月教室的口号-用我们的光照亮世界。孩子们自己做出了星星。
每一次,我们讨论相关的文字时,只有一个要求,你必须问问自己,你是写给谁看的?你的设计传递给他的第一个信息应该是什么?
这一种经验贯穿始终,反复得到实践。它也将成为我们后期写作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5.假想
完成主题海报之后,我们的调查行动进展不顺。我们尝试获得食堂运营的一些成本数据,却被告知,这些属于营业机密,不便透露。这样一来,我们的调查就遭遇了两大难题。
难题之一:没有具体的数据,我们也呈现不了浪费的具体金额。难题之二:没有了具体的数据,我们就提不出相应的节约方案。
既然现实里的数字无法印证,我们就进行假想吧。(而且我们也的确担心真实的数据过于庞大,超出我们的计算范围)
假想一,按照我们的经验设计一些数学题,进行计算。
假想二,为每一个倒饭的行为选择理由。
第一个假想中,孩子们需要假想出相应的计算情况,一一列出数据,提出设问,设想最后的计算结果如何引发大家的关注。
我们设计出这样的题目,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第二个推论稍微复杂一些。
孩子们先讨论出相应的理由,比如,饭菜打多了,我不想长胖,没人管,自由,不好吃,我想吃铃声等等。
我们视每一个理由都是合理的观点,选择思维导图,对这个理由进行推论。
例如:我不想长胖
我们把这个观点改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吃饭会令我长胖,吃饭不会令我长胖。然后沿着这样的正反推论去设定不同的理由,最后综合,发现其中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推论和证明是件很复杂的事。于是,我们翻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案例,连续学习,现象和理由,一点点的进行尝试。
但不管怎样,我们又多了一种分析现象的思维路径,放入到我们的工具库里。
6. 最后
一个婴儿看到一棵柳树,他会咿咿呀呀的指着它,试图说出它的名字。
当他长大,听过柳树的童话,会说秋天到了,叶子要离开妈妈了。再大一些,他会看着阳光,告诉你,秋天到了,叶子落下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流失,准备过冬。
他继续学习,阅读诗歌或者科学。他会在树下怔住,因为想起一首离别的诗,想起某个送别的人。当然,也可能他会精确地辨别柳树的种类,科属或者说出改造柳树基因的N种方法等等。
知识提供的是理解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教育的力量就是让孩子逐渐学会智慧而自由的生活,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一棵树,一个人,一个现象,一种观点。
10月27日,当我们的四块展板出现在走廊上,每个孩子都开心极了。一个平凡的上午宛如盛典。
三周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新的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失败又重来的练习,让普通的现象因为不同的知识工具成为了深刻的体验。重要的是,这里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行为都如此自由,孩子们完成的不是一份份接受评判的作业,而是彰显个性思考的作品。
当然,更为重要的事,当下一次的调查开始时,这些经验已经成为新的工具,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寻找更多的途径走向思考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