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教育戏剧”中圣经般的存在《想象真实》,由大卫·戴维斯著。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教育戏剧”。根据书中的描述:让孩子尝试他们生活的不同境遇,允许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尝试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它区别于“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是一门学科,在各大影视学院表演系会教授,产物多为艺术表演作品。而“教育戏剧”则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戏剧的方式进行教育。
(由于教育戏剧在国内发展还不成熟,著作文献很少,所以对于以上两个概念的区分,我并不十分笃定,这只是他人讲述和自我总结后的理解。)
因为教育戏剧承担着更多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创造的这些境遇“大多显示出目前扭曲的意识形态。目的是唤起并寻找个人和社会力量的关系,创造个性。”
也就是在“无禁区”的领域里寻找自己。
在教育戏剧中有许多的概念和形式。其中,在一个阶段,由多萝西·希思考特发展出了“距离化”的参与模式。而她是这样描述的:
这段文字非常令人费解,但我们能够明白的是,希思考特的教育目的是邀请参与者“重新看”,运用距离化技巧来看这个社会。
她(希思考特)在一个工作坊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女儿突然跑到学校找她,因为她家被盗了。她女儿给警察打了电话,原原本本地报告了发生的事件。然而警察却非常急促地敦促她:快点离开房子!离开!
希思考特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一个离事件有点距离的人要比事件中的人看得更清楚:小偷很有可能还在楼上。
这就是我们老话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她也给了我们一个在教育戏剧中间可实际使用的案例。比如说――火灾。
一种状况是让孩子们直接经历“怒火中的地狱”,他们可能会尖叫、逃窜、扑火、躲避落下的房梁、被烟呛到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然而希思考特认为,孩子们如果被框定在事件之外的一个视角中,他们很可能会更近距离的体验火灾,体验到火灾带来的伤害。
它是这样的:
场景被定在刚发生火灾的一个寄宿学校。所有的学生入戏成为学校的老师,他们被要求在残骸中搜寻死去学生的私人物品,并交给他们的父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老师入戏。他需要搜索分析和判断。同时通过“墙上角色”的戏剧习式也可以共同创造在大火中被烧死的某个学生的人物的形象,了解内在个性与外在表现的联系。通过原因调查孩子们也可以对空间进行构造,追寻寻火灾的原因,并探究遭遇火灾后应该如何逃生(由自己探索出的体验和方法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并印象深刻)。学生们被要求将遗物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需要调动共情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以上是个人根据以往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编出的课堂流程,欢迎交流)
一个关于《小红帽》的戏剧工坊也是如此进行的。
并没有直接让参与者入戏为小孩或者是狼。而是从一场小孩的葬礼开始的。让参与者运用“专家的外衣”一步步倒推出故事的经过和开端。并引发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生活中,“距离化”的技巧可以如何运用?
当你遇到困难,压力和挑战时,可以尝试跳出当前的事件。
在脑内给自己构造一个“成功者”的境遇。想象一下,完成这件事以后“我”会如何?最主要是目前的这些障碍都会变成什么样子?并依据这个来倒推和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或许能够让我们对目前的场景看得更透彻。
比如,你对目前的工作有很多不满,感到疲倦,却不知为何,也不知该怎么办。
那你抽离出现在的自己的生活,入戏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士”。现在写下“你”今天一天的工作安排。有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你需要约谈一位最近工作状态不佳的下属……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就能发现自己很多状态不佳的原因,并且能够发现你的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那就开始行动起来,改变自己吧!
对于“距离化”或许你有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场景,请不吝赐教,多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