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其实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境界提升和心灵升华的过程。
今天赵亚录老师在讲“信念”这节课时,谈到了《西游记》,我突然记起前几年重读了《西游记》,但是那个版本不一样。我们以前读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属于比较正统、正规的版本。那次我读的是百花文艺出版的,那个版本是李卓吾点评《西游记》。
李卓吾那个时候是个流行作者,有些人会假冒李卓吾的名字,其实真正写点评的作者叫叶昼,是明朝中期一个很了不起的思想家。看了以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有个基本观点,像《西游记》这样的书,千万不可当作市井上流行的所谓神魔小说来读。叶昼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西游记》实际上是一本悟道的书,是吴承恩在带着你,借助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各种事件、各种细节,让你逐步逐步地开悟。
里面谈到孙悟空的这个核心人物形象,他说你们去注意一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在这篇小说当中他的名号变化,你就会发现里面有一条线索和轨迹在。
孙悟空小说一开始出场到最后结束,前前后后有过六个名号:第一个是美猴王,出世以后,占山为王,进水帘洞,又出水帘洞,大伙一起封他为美猴王,这是他的第一个名号。
第二个名号是这么来的,他觉得自己也要死,泛舟渡海,去西牛贺洲拜师,他的师父须菩提老祖,是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是空性第一,他给石猴起了一个法号叫孙悟空,这是第二个名号。
孙悟空从师父那里学了两招,一招是筋斗云,一招是七十二变。回花果山后,他用这两招做了很多事,被龙王告了,后来太白金星把他骗到玉帝那儿,封了一个官,叫弼马温,这算是第三个名号了。做了几天弼马温,他就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在天庭,弼马温根本就不算什么官儿。气得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下天庭,回到花果山重新占山为王。他有几个好兄弟就怂恿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封自己一个号吧,于是就有了第四个名号——齐天大圣。
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后,他的另一个师父唐僧出现了,把他从五指山下救了出来,还给他一个号,叫孙行者。孙悟空护着唐僧西天取经,主要用的就是行者这个号。
他们师徒几个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孙悟空最终成为斗战胜佛,被后人供养。
我们这么一捋,就清楚地知道孙悟空一共有六个名号。按照叶昼的说法,这六个名号大有文章。他把这六个名号两两分组,一共三组,每一组在修行上各有隐喻和启示:
第一组是美猴王、弼马温,寓意人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心猿意马”,这是修行的起点。
第二组,齐天大圣、斗战胜佛,明确宣示修行的最高境界,入世为圣,出世为佛,这一组象征修行的终极目标。
但关键是第三组:悟空、行者。“悟空”就是解决一个开悟的问题,“行者”就是解决一个修行的问题。光悟不行,是假悟;光行不悟,是盲行。只有行悟不二,行悟合一,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实际上,孙悟空的这六个名号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实真正的阅读就是一种修行。修行过程一定是悟行合一的,读书要悟,但读书更要行。
这和阳明先生所讲的知行不二的道理是一样的: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非真行。我觉得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跟西方文化有一个不同的走向,西方文化最终走向思辩,较少关注践行,较少关注生命自身的学问。
中国文化的传统,一直强调要践行,要活出来,活出来就是践行,要落在生命的实处。你博学也好,审问也好,明辨也好,慎思也好,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笃行。
为什么要笃行?因为只有笃行才能够解决生命实际的问题,否则只是玄想和空谈。尼采了不起吧,尼采非常了不起,但尼采最终是发疯死的。
叔本华了不起吧,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怎样对待女佣,打她、骂她、把她推下楼,导致那个女佣终身残疾,所以他的哲学和他活出来的状态是两码事。
我在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读西方哲学的书,但是后来发现,西方哲学不能解决生命本身的问题。所以我最后又重新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经典上面来。
在这里,我读到了直指心性、回归生命的大学问、大境界。《论语》是这样,《老子》是这样,《大学》、《中庸》也是这样。他们带给我的是一种亲切的温暖、充实的宁静,那种感觉,就是家园的感觉。
我们很多老师读书读得不快乐,为什么没有内在的喜悦?我想,还是没有做到实修。读书归读书,生活归生活。读书与生活是两张皮,甚至处于分裂、冲突的状态。
说到践行,实际上孔子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他甚至说古代的圣贤都很少说话,但会机敏而积极地行动。他说“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代的君子不轻易把话说出口,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不论任何思想,包括哲学,如果没有实践,没有“行”这一点,不管看多少书,思想多么深邃,都不可能以智慧感悟生命、感悟人生,它都是不行的。光说不做、光做不行,二者都是绝对不行的。
孔子有个弟子叫宰我,他爱睡懒觉,孔子批评他,宰我就答应不再睡懒觉,但后来宰我还是这样做,孔子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是非常反对光说不行的,特别是巧言令色,花言巧语的。行不出来,知便非真的知。所以践行很重要,如果把“行”这个中间环节去掉,那就完了,知也很难达到了。没有践行,不管怎么读书,都不可能修得正果。
老子说的一段话也正是这个意思,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外部是一个很五彩斑澜的世界,使我们似乎感觉很好很美很绚烂。
那怎样才能提升呢?要感到读书写作,是种幸运的事情,有了这种认识,这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就能够不管外边万象纷繁,也不能憾动我的心,所以写作就成为一件很舒服的事、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我很少爬山,记得早先有几次早上锻炼爬山时我都带什么呢,我带上几页打印好的经典段落,爬山过程中,满目绿色,我就边背经典边观风景,这种感觉,真有和自然融为一体,和圣者融为一体,和宇宙融为一体的超脱宽广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