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一二章分别对“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进行了阐述,书中大量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作者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从中也引发作为读者的我的思考,故在此发布我对此书前两章的评论评述。
媒介即隐喻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借用过去的故事和“今天的我们”把视线投向内华达州的达斯维加斯城。表达此城已经是一座娱乐之城,甚至是“我们”也成为了一个娱乐致死的城市。
借助美国政治选举,新闻工作者工作重点以及商品的用途和展示商品技巧的关系来揭示现在人更多的关注外貌,将娱乐渗透到各个方面。“那些已经对此作过研究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走向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的余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后的无味的果实”
用烟雾信号表达其未具体的传达出任何信息,而信息的表达宣传是需要技术来帮忙的,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钟表和书面文字更进一步解释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钟表的诞生,是时间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产品是分和秒,这将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意识的觉醒。
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媒介即认识论
“和印刷机一样,电视也不过是一种修辞的工具。要想严肃对待电视,我们必须谈一谈认识论,否则其他的任何评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用三个例子解释如非洲某部落无书面文字,但其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了民法的诞生。又利用考生摘录引文的故事表达书面文字是深思熟虑且反复修改后的作品,比随便说的话更严谨。即使二者意思不差,但人们更愿相信已经印在书面上的文字。第三来自苏格拉底的审判,因其态度和陈述的事实不相吻合,而被判有罪。
故此,作者说明“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
“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但是,对于同种景况下可能出现的好处,我们也应该保持坦诚的态度。”
通过两章的学习,对于媒介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