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很多朋友由于生活压力很大,向我诉苦。其中有些比较严重的,我建议他们去做心理咨询。他们听了,苦笑着回应我:“这点事情还不至于得精神病吧,没必要去看医生嘛。”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许多人对心理咨询还缺乏基本的了解。于是打算写篇文章,用一些简单的话语来描述下心理咨询到底能在哪些方面帮助人们。
1丶跟医生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的那些朋友认为的那样,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意味着“治疗”,是一种“看病”的行为,也就是说要自己“生病了”,才有必要去找心理咨询。这个认识是有很大偏差的。“心理咨询师”跟“心理医生”是不同的职业,“医生”的能力范围确实跟大家所认为的差不多,主要负责一些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比如狂躁症、神经症、强迫症等。这种治疗主要以医生为核心,来访者负责听医生的话,跟着医生的指示走就行,这时人们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医患关系中。
而心理咨询的能力范围呢,覆盖在比“精神疾病”更浅的一个层次上,也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恐慌、困惑等。打个比方,一个刚刚经历情感挫折的人,分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感到很难受,彻夜难眠,这个时候心理咨询能够很好地帮助他。而如果这个人选择放任自流,任由挫折的阴霾在内心中肆意扩散,逐渐占据心灵的每个角落,最后引发疯癫、狂躁、重度抑郁等症状,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所熟知的“精神科医生”来帮助他了。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比“医患关系”的流动性大很多,我们习惯称之为“资访关系”。这是一种类似于“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完全平等的,治疗的核心是来访者,由咨询师配合来访者进行咨询过程。可能有人会疑惑:“既然不是治疗,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话,那咨询师怎么发挥作用呢?”
2丶陪伴你,与你一起获得个人成长
虽然不像医生那样望闻问切开处方,心理咨询师也有着自己“妙手回春”的方法。其关键在于“成长”。
人们往往会被一些具体的问题所困扰,比如“我该不该跟他分手”、“孩子叛逆期怎么办”、“想辞职但以后怎么办”之类的。这些情况下,当事人往往没有办法自己做出决定。心理咨询师认为,人们在遇到困难,难以自己解决的时候,当事人并非受困于问题本身,而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应付当下的困难。这里的“能力”不是指的具体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而是指“面对问题”的内心中的能力。
比方说“我该不该跟他分手”这个问题,一般人可能会画个表格,罗列出分手与否的各种优劣性,审时度势,然后十分理性地用逻辑来进行决定。但心理咨询师的焦点不会放在问题的本身上,而是这个问题体现出的个人缺陷上。比如视具体情况而言,这个女孩无法果断分手可能意味着有依赖他人的倾向,或者她与男的矛盾事件能体现出她有强烈的个人中心倾向等。咨询师致力于让当事人摆脱这些倾向的束缚,实现自我成长,得到独立渡过这些困境的能力。
3丶一个理想的倾诉对象,接纳你的一切苦衷
另一方面,咨询师能做到的事,表现得最直观的是“完美的倾听者”。
在压力日益增加的生活中,拥有一个能够倾听自己、互吐苦水的朋友似乎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你的事情可能很难被他人所理解——“这算什么,我比你难受多了”。或者介于隐私问题,难以向跟自己有相同社交圈的朋友透露心声。种种的这些原因,使得人们感到越来越孤独,哪怕通讯科技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但人们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而咨询师能够扮演的最基本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倾听者。
咨询师所受过的专业训练,使他能够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的心声,并且予以最大程度的接纳。至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平日里积攒的压力、心中的苦水,可以毫无保留地倾泻出去,不必担心被批判、排斥、被加以偏见。关于隐私,咨询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之一便是对来访者的信息绝对保密,进行咨询之前也有协议进行约束。所以对于自己的隐私,可以毫无后顾之忧。
那么话说回来,咨询师如何达到实现来访者“个人成长”的目的呢?
4丶并非给你答案,而是跟你一同寻找答案
前文中提到,咨询师会专注于发掘来访者内心、人格方面的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会站在来访者的对立面,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来访者。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叙述,设身处地地体会来访者的情感,与来访者站在一起,一同去寻找答案。
咨询师会用语言引导来访者对遇到的问题、事件等进行叙述。对于一般人而言,在听他人讲述事件的时候会带入“主观评判”,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代入进去,对事件进行是非对错之类的评判。人们难以向他人诉说衷肠,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害怕因此被误解、被评判甚至被敌视。而心理咨询师不同,咨询师仅仅会关注人们在经历中的内心情感变化,对具体事件不加以任何评判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来访者“肩并肩”地共同面对事情。可以说,任何事情在合格的咨询师眼里都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这些事件时的内心感觉。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前文中说的那些依赖倾向、个人中心倾向等,不就是咨询师进行评判而得到的吗?感觉有些自相矛盾。”说来奇妙,这些倾向实际上是来访者通过跟咨询师一同回顾自己的经历之后,自己领悟到的。咨询师可能会在内心中有些预先性的主观猜测,但并不会将它当成评价,更不会依此来引导来访者。
在经历了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以后,来访者往往会得到自我成长,如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开朗。相比一般人“直接给出答案”的处理方式而言,这种历程更加刻骨铭心,甚至可以达到终身难忘。这便是心理咨询的真正价值所在。有些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咨询不会给人被“授予”的感觉,无论是“鱼”还是“渔”,是人们自己在自己的心灵旅途中找到的宝藏,其本身就是源于自己,感觉上是“自己帮了自己”。
既然到头来是“自己帮助自己”渡过了难关,终归还是靠自己,但为什么这一过程难以独立完成呢?咨询师是怎么帮助人们的?
5丶发现生活中被忽视的重要部分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人们的视角往往会被限制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同在充满迷雾的森林里磕磕绊绊,苦苦寻找出路。即使是在事后进行回忆,也难以有所收获。而陪伴着你的咨询师,会为你呈现出你所忽视的一些线索,这些线索中有些甚至颇为重要,让你能够依此走出困境。为什么咨询师就有这种“魔力”来发现被忽视的部分呢?因为咨询师能摆脱“迷雾”的困扰。在困境森林中,遮蔽双眼的迷雾正是当时的情绪。在情绪的影响下,视野受到了限制,难以一探究竟。
那么问题又来了:“之前不是说咨询师要与来访者‘肩并肩’,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吗?那又怎么能不受情绪的影响呢?难道之前说的‘理解’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吗?”说来也很神奇,真正能够驱散迷雾的不是咨询师,正是当事人自己。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理解,也必定不是做做样子而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关键在于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上。
当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时候,如同在迷雾森林之中,内心会有恐惧、慌张、焦虑等情感。人们一般会压制住这些情绪,让自己尽可能地进行思考,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这时,对于情绪,人们采取的处理办法是“压抑”。但可悲的是,“迷雾”并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它仍然会在潜意识里起作用,影响着人们。而咨询师为人们带来了对情绪的另一种处理方法,那就是“宣泄”。咨询师会利用自己受过的专业训练,对来访者进行全方位倾听和最大化的接纳,这会引导人将内心深处的情绪通过倾诉完全宣泄出来。通过宣泄,人们会发现“浓雾”正在渐渐变淡,“道路”越发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便是心理咨询的“魔力”所在。
当然,在庞大的心理咨询理论体系面前,这不过是刚刚开始。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人们的关键在于此,但远不止于此。
结语:
许许多多的经历,构成了人们形形色色的一生。这些经历中,有的悲伤,有的喜悦,有的痛苦,有的快乐。人生本就五味杂陈,但人们总会选择接纳好的部分,而不去接纳难过的部分,经历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会因为不接纳而摆脱掉。否定了过去,实际上也否定了自己。自我否定,便是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心理咨询能做到的,就是帮助人们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在接纳的环境下,生活会美好得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