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野
不必从某种意义来说,从完全的意义来说,我就是个容易焦虑的人。
总感觉有种目标还未完成。
总感觉前路漫漫,而我所达到的,哦,不,都不能称之为达到。
每当我告诉别人我的这种状态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听到如下回应:
哎呀,你才21/22/23
90后,还不到24岁呢
这么年轻
……
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写照。
人生刚刚开始,有着看起来无限的时间和可能
却因为没有积累,没有成果,没有经验,甚至没有目标而被焦虑无休止的捆绑。
于是,甚至对于时间本身的流逝,都产生了焦虑之感。
大概2年多前,一次毕业旅行返校的火车上,和朋友——两个面对未来满怀期望同时也满怀茫然和焦虑的人,谈起当下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她说,有研究表明,20出头的年轻人,其实是最为艰难、焦虑的族群。初入社会,一无所有,未来看不清晰,当下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哦god,还有如影随形的迷茫。
后来,在看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文章,才知道这种状态有一个更精准的名词,人生四分之一迷茫,又叫青年危机。
我相信有很多人曾和我一样,一边无可自控的焦虑着,一边想要去消解这些焦虑。因为,总觉得焦虑是种负面情绪,摒除了它,才能更好的出发。于是我们看书,参加课程,从自我调节到心理咨询到瑜伽冥想甚至到身心灵。但是,焦虑从不曾有一刻离开。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尝试去摒除情绪本身其实并没有用,应该解决的,是焦虑源头的问题——
我的方向在哪里?怎么样才能到达那里?
而成长不会因为这种焦虑就停止,甚至它的存在,恰恰就是想要成长的证明。
不知道其他人在去“学习修心”的过程中,有没有碰见过这种观点——“放下”。
“知足常乐”
“人生原无一事重要”
“人生大多数东西,没得到时以为得到了该有多幸福,可真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
“不过如此”
……
我当然不是要去抨击这些观点,实际上能说出这些话的人大都经历了风风雨雨,跨过了人生的大山大水,达到了曾经最想到达的高度,在繁华之后返璞归真,甚至有人已经在修行的领域达到开悟的境界。
我只是觉得,只是觉得
让我一个才站在甲板上,刚刚出海的年轻人,用这种高度来处理自己的苦恼,未免,太过让人惶恐不安。
记得今年国庆假期,偶然看到那篇《我卖了北京的房子移居大理之后》(实际上刚才列举的话中有一句就出自于此)。看完之后,默默转到朋友圈。确实是心头一震,不过,是另外一种震颤。
我记得当时这样打下这样的字句:
“[在想要的欲望和得到后的无聊之间不停切换,一生就过完了]
雨天读完,心头一震。
然而没有得到之前,还是想先得到看看。
所有历经沧桑的智者可能最后都会说:其实……都没什么。所有阅历丰富的经验者可能都会建议,怎么样才不会犯ta当年的错。
但是错误还是一样会犯,经历还是一样会经历。因为,可能,只有体验,才定义人生吧。
即便是能得到了所有的建议又如何呢,直接走向终点吗?”
是的,还是想得到看看,还是想经历看看。
还是想走一走那些你们已经走过的路。
可能还会和你们犯一样的错,但还是想自己,亲自去试错。
说到底,因为成长和蜕变,终归是一件极其个人的事啊。
* * * * * *
从毕业到现在,2年多过去。说实话,还依旧有些迷茫着。但这迷茫之中,对于自己究竟拥有些什么特质,自己想要干什么,有了些许把握和察觉。
也很高兴,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还能有一些可以历数的成长。
努力往成长型心态/适应型完美主义改变。依旧改变中
能力观有两种,固定型能力观和成长型能力观。区别在于,一个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挑战、任务、困难都是在证明自己够不够不优秀。而另一个,则认为能力可以不断成长,挑战、任务和困难都是让能力得以成长的机会。
完美主义也是一样,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会为自己设立高标准,期待一次即可达成理想中的宏伟结果,容忍不了未达成,对于犯错和失败极为在意。而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也会为自己设立高标准,但是他们关注的是事情本身,他们可以容忍失败和受挫,然后继续努力,继续尝试和改善。
得承认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处在固定型心态与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之中,每一次考验对我来说仿佛是验证自己的关卡,非成即败。容易紧绷的心态应该也是从这里养成。努力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心态,然后慢慢认识到,成与败其实不是结果,是过程中的正常状态,每一种状态背后,都有馈赠可得。
如果一个机会找上你,先答应,然后再想怎么去做
这句话大概堪称上半年对我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了吧。偶尔在网上看到时真是被震撼到不行。
刚刚提过,我以前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加上又是严谨到不行的摩羯座,所以总是想等到万事俱备,最后呈现出一个完美结果。如果没有50%以上的准备和把握,很难直接开始。这句话让我如此震撼的原因,大概是它一次性击碎了我长久以来的不敢、不确定、假装维稳,释放了也同样是长久以来的深深渴望。
是的,我就是想做,就是想得到。哪怕现在、此刻还不确定是否有与之匹配的能力,但是我知道一旦抓住它,我就会用上一切努力,一切办法,拼命去完成它。这种渴望,已经不会留给大脑空间去担心、去犹疑最后失败还是成功。
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半年的这次震颤来自新世相的FM《我保持不焦虑的经验可以总结成4个词:舍弃、看透、冷漠、躲藏》。其实这四个词对于我都分别有所震颤,不过又是关于”冷漠“的解释击中了一直以来内心的痛点——焦虑。
“冷漠主要是对自己而言。很多焦虑的来源,是“太爱惜自己”。而化解这个焦虑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简单地问一句”有什么大不了的“。从战术上把一切自己无法改变、必须承受的后果看成“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看来是问题发生后唯一正确的心态,它有些自欺欺人,因为很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破产,甚至死亡。但假如你曾经试过多问几次自己这个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人可以承受绝大多数坏事,并且能够度过绝大多数危机,失恋、失去工作、失去财产都是并不致命的麻烦,更不用说你面对的大多数麻烦根本到不了这个层级:诸如一件工作没有做好、丢了一个钱包这种小事,不是无法弥补的过错。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来得及。”
没什么大不了的。
突然就心安了。
前些日子突然被一阵“25岁”风刷屏。内容来自台湾104基金会“Be A Giver”的广告片。
我想大概是16年的年末,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们,我们都到了那个节点——人生的四分之一危机。
25岁,没升职,没加薪。存款勉强五位。梦想仿佛还在遥远的星空之中。
但是,看起来不怎么样的25岁,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最后的最后,把视频分享给你我。
我不知道人生的终点自己能够交上怎样的答卷,但是我知道,每一次主动而努力的成长,都会在生命中留下不一样的结果。
推荐FM:
新世相《我保持不焦虑的经验可以总结成4个词:舍弃、看透、冷漠、躲藏》
除此之外也推荐另一篇:《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配合主播的温暖声音食用更佳哦~ 比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