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水闸遗址看上海母亲河的历史
请问上海的母亲河是?
您肯定脱口而出黄浦江!中国人最讲究追根溯源,如果对上海追根溯源,不得不提到上海的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苏州河,这是上海最初的母亲河。今天带大家去看看普陀区的志丹苑元代水闸中,了解上海母亲河的演变历史
[if !supportLists]l [endif]苏州河的前世
苏州河上海历史书上,称为“淞江”,也就是吴淞江,是古代上海第一大江。今天上海的大都市,在远古时期是古代苏州河河口的一片汪洋,在这条大江的南岸孕育了距今五千年的崧泽文化。而上海历史中的“沪渎”其实就是苏州河上的渔民和捕鱼工具。
吴淞江是太湖下游的主要入海水道,是上海地区最大的河流。吴淞江的繁荣与衰落极大的影响了上海地区城镇的形成。唐代的吴淞江烟波浩渺,宽20里,外洋及内地的船舶进出频繁,云集于大港青龙镇。苏州河曾经孕育了数千年大半个古上海,源远流长,是何等的恢弘壮阔!
从宋元年间开始,吴淞江逐渐收窄,至元朝中后期吴淞江的淤塞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太湖东部西低东高的地势、太湖水东流时携带泥沙的堆积,以及海洋潮汐的三重作用,吴淞江的泥沙淤积现象尤为严重。于是治理吴淞江成为地区水利的首要任务。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沿吴淞江修建了一系列水闸,志丹苑元代水闸就是其中之一。
[if !supportLists]l [endif]元代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与吴淞江水闸
讲到这里就要说到治理吴淞江淤积的元代官员任仁发。他是上海青龙镇人,号月山道人,元代浙东道宣慰副使,著名水利专家和画家,著有《水利集十卷》,先后于1304年、1308年、1324年负责吴淞江的治理。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正是任仁发在1324年在吴淞江建造的6座水闸的1座。
水闸遗址的发现也是偶然,更是具有传奇般的色彩。
2001年初的一天,普陀区延长西路志丹路口在建造志丹苑商品房正在施工,其中有19根桩子打不进地下,后来定制了高强度金刚钻进行打桩,没想到金刚钻从地下拔出两块厚约25厘米的青石板。后来专家进行考古挖掘,终于使700多年前的古代水利工程重见天日,并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12年的考古发掘和原址保护,这座元代水闸才得以与世人见面,2012年底建成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if !supportLists]l [endif]原址保护的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走进水闸遗址博物馆,水闸的闸门,铁吊铁环,巨大的青石板被“金元宝”式样的铁锭通过榫卯式连接,位于地下深7米的古代水利工程,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让您瞬间穿越到历史的长河!
博物馆内的重要看点是展出刻有八思巴文字的珍贵木桩,这是建设水闸时所使用的1万多根木桩,部分木桩还经过特别脱水、防腐处理。凡已出土的,每根都留有墨迹。研究显示,当时元代的施工人员根据天干地支的计数方法对上万根桩进行一一编号。
博物馆内还辟出“任仁发家族墓”专区,再现了这位元代官员、水利家、画家建造这处水利工程时的情景。水闸建筑结构的先进反映出宋代《营造法式》官式工程在长江三角洲特殊地貌环境下的运用,水闸遗址整体保存基本完整,是研究700年前建筑工艺极其重要的实例。
]明朝夏元吉治水:泽被后世
宋元两代朝廷为了扩大航道和水路,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疏浚吴淞江。然而,地理环境遭到了破坏,是不可逆转的事情。到了明代,经过无数次疏浚工程的吴淞江情况进一步恶化,下游几乎淤成平地。明永乐元年(1403年),为了彻底改变吴淞江淤浅无法排水的状况,明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元吉采用了开凿黄浦江来疏解吴淞江水患的方法,百余年间上海的水系经历九次大规模疏浚,其中海瑞任应天巡抚时也曾参与其中,终于形成了如今以黄浦江为主要河道的格局。
从此以后,黄浦江成为太湖下游唯一的大河,吴淞江改道从今外白渡桥处引向黄浦江,吴淞江成了一条波澜不惊的内河,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形成今天的格局。
吴淞江和黄浦江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干流变支流的的位置更换,吴淞口从是苏州河的出海口随之变成黄浦江的出海口,黄浦江取而代之成为上海的母亲河。
吴淞江怎么变成苏州河了呢?清末就有人根据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乘船沿吴淞江到达苏州,便以“苏州河”相称。久而久之吴淞江在上海的这一段便称为苏州河了,从此“苏州河”一名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了上海城市的地名之一。(董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