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一同践行到3.0的G175的小伙伴,大家早上好,我是表达力组的梁树春,在番禺给大家问好,祝大家父亲节和端午节快乐,感谢表达力组的小伙伴给我这次分享的机会。
我的三个标签是:一、两个男孩子的父亲,二、时间管理的践行者,三、阳明心学的爱好者及推广者。
我在3.0的目标是:
1、英语口语,每天输入一小时,目前还不一定能保证每天做到。
2、每周输出1篇读书笔记,现在基本上是能够做到的。
3、每周做一次5分钟的演讲,在我每周小组会基本上都是脱稿分享一本书或其它内容。
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享:
第一,学习学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我们经常谈学习,但有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没有问题,就如同我们天天去砍柴,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砍柴的刀是否够锋利。我自己知道自己的阅读速度向来都很慢,以前也有看过一些提升阅读速度的书籍,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后来参加了G190金凤博士的读书会分享,看到她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从曾经也是读书很慢、经过系统地学习提升读书速度之后,能够达到半小时读一本书、一天读几本书,并且有时间写读书笔记。一本实用性的书,根据20/80原则,有用的内容就站一本书的20%,而最有用的内容就是20%中的20%,就是整本书的4%,所以读一本书,掌握其核心内容就是找出、阅读、掌握那本书最重要的4%就可以了。根据这4%和20%的原理,一本实用性的书重点阅读前言、目录、后记,选读书本的重要章节和段落,换句话就是挑读,挑自己喜欢的章节和段落来读,而不一定要整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部读遍。通过这种选读方式,即使没有提升自己阅读每一行、每一页的速度,一本300页左右的书,我用半小时到一小时读完,还是有信心的。
第二点,平台、道场、能量场的能量,平台是有能量的,环境是有能量的,群体践行是有群体的能量的。我们去到某个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的地方,会感到心旷神怡,这就是物理环境带给我们的能量;我们跟某些人聊天可能会感觉特别的轻松愉快,或者豁然开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个人身上的能量。我们经常都讲阅读、读书,有一些古人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经典,它们都是有能量的,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书,为什么能够流传,就是它们身上具有高能量、高频能量,他们背后的作者,我们都知道是圣贤、是大师,我觉得这些词汇用多了用滥了,没有体会到这些词汇背后的含义,我用另一个词汇来说,就是“开悟”,这些古圣贤、古代的大师,他们都是开悟者,他们研究透彻了这个宇宙真理而写下来的书,所以这些书是带着很高频率的宇宙能量的。特别是我现在读佛经,越读越感觉这些书籍里头的能量存在,说玄一点,这些书、这些能量,可以加持我们、保佑我们、指引我们。那些没有开悟的人说的话、写得书,很可能是不透彻、不了义、不究竟,甚至是错误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我的一位老师说:多读那些实修实证的、开悟的人写的书;中国流传下来儒家、道家、佛家的书籍,基本上都满足老师说的“实修实证的、开悟的人写的书”。
第三点我要讲王阳明,我的第三个标签就是阳明心学的爱好者与推广者。我们都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词,它就是王阳明提出来的,他的性格我觉得有点像孔子的性格,孔子是什么性格呢?他的弟子子贡给他的评价是“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王阳明的弟子徐爱给他的评价是“先生明睿天授,和乐坦易”,意思是老师聪明睿智、温和、快乐、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这就是王阳明的性格,一位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非常的高、而性格又很谦和的人。
现在的人讲到宋明理学的朱熹和王阳明,基本上都是否定朱熹,肯定王阳明,而王阳明本人的性格是很谦和,对朱熹很恭敬的。所以我就觉得现代人很无聊,解读错误历史,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比如我们的目的是渡河,王阳明跟朱熹是两艘船,王阳明的方式是一艘大船,朱熹的方式是令一艘大船,他们都可以渡河,现代人只八卦这两艘船谁优谁劣,而忘记了他们都是可以渡河的工具,忘记自己的真正目的就是渡河,更忘记了自己要去渡河。
阳明讲知行合一,对很多道理,我们不但要知道,更要做到。如易效能的东西,其中的道理,即使没有学习易效能的人都知道,但是否能够做到,就是说是否能够知行合一。
阳明教弟子静坐,摒除思虑,静坐现在有个很流行同义词,就是“冥想”,静坐是儒家的叫法、佛家叫坐禅、道家叫打坐,尽管各家有各自的叫法,可以简单理解它们都是一样的东西。我之前也会静坐,但是没有耐性,坐个十分钟就很不耐烦了,后来参加了一次辟谷营后,每天早中晚各打坐三十分钟,一天下来静坐一个半小时。现在我可以很轻易能坚持静坐半小时。目前我还没有真正体验到打坐的好处,只是比之前更能静心点,但是我相信古代儒道佛和现在很流行的瑜伽都很提倡打坐,我相信古人不会欺骗我们的,那些实修实证、开悟的人是不会骗我们的,打坐肯定是对身心有益的。
阳明还说“事上磨”,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磨练和修炼自己的心性,我们学习了那么多文化知识,最终这些所学的东西要通过做事,在工作和生活中落到实处,这就是“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理事圆融,工作生活中不离学习,学习中不离工作生活。
好的,我就分享这么多,感恩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