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科目二练习的最后一天,从不知离合是何物,到完成侧方位停车、上坡停车、直角转弯、曲线行驶、左右倒车入库一系列规定动作,尽管一共摸车不到28个小时,但是在学习掌握驾驶这个技能过程中还是获得了不少感受。
感受一 搞清楚基本原理
第一节课主要教授如何控制离合器、挂档位、打方向盘。出于好奇提了一连串问题,我向教练询问了离合器和档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运作原理,事实证明,这让我在学习后面内容时对相关要领的理解更加高效。
如果我们将汽车的动力系统视为齿轮,踩下离合器就是将咬合的齿轮分离开,换挡是通过调整齿轮的半径和锯齿间距来实现变速。因此,踩死离合器能够让动力系统空转,车辆会随着惯性前行。切换档位当然也就需要踩死离合器,让就得齿轮分开,咬合上新的齿轮。
明白了上述道理,用离合器控制速度和换挡的顺序就很快能够记住。
搞清楚基本原理是习得一项技能很重要的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一系列要领才是可理解、好记忆的。
感受二 熟练表达工具
汽车是一种表达工具,服务于人大脑中的意识。就像婴儿从爬行到走路再到奔跑,就是一个逐步熟悉对肌肉控制的过程一样,我们驾驶技能的提高也依赖于我们对车辆熟悉的程度。
因此,在知道了驾驶相关的基本原理之后,急需做的是去放大每一个操作背后汽车给我们的反馈,记忆这些反馈,逐渐我们就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所谓的“车感”。
我想其他领域的技能学习亦是一样,不管是摄影也好、器乐演奏也罢,虽然我们常听到“器材不重要,器材后的大脑更重要”这种叨叨,但不能忽视,对“器材”这一表达方式本身足够熟悉是我们更高质量表达的前提。
感受三 找到那些基准点
相信所有学过车的人都知道开车过程中,找到各个环节的基准点特别重要。它是我们行动的参照。倒车入库一直是我的bug点,左侧入库偏右,右侧入库偏左,不少挨教练骂。但是不论我如何调整,该怎么错还是怎么错。最后教练再次演示了左右入库各自的基准点,自此基本上再也没有压线过。
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像倒车一样,不是那么直观,能够一步到位,需要开倒挡不断调整我们与目标之间的角度和速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给自己找到那些基准点,控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打方向盘的时机和时长,几个基准点把握住了,目标也会八九不离十。
感受四 专注力
倒数第三次练习是七次练习中状态最差的一次,几乎每一个项目都做的不好。教练感到很奇怪,因为头一天还练得好好的,怎么第二天就统统压线。
快结束训练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是因为头一天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的训练中注意力无法集中,对基准点丧失了敏锐度,一点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反馈到汽车的运行上。到了倒数第二次练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状态又恢复了。
工作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如驾驶汽车这样“行为-反馈”这么直接,一个行为往往潜伏了很久才会显现出来结果,这种长链条的反馈对我们的影响往往巨大,但却不那么容易察觉。因此,保持专注力显得尤为重要。
感受五 主动增加不确定性
在练习科目二各项目的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各种状况,如上坡时猛踩刹车而熄火,左右侧入库打方向盘过晚等意外情况,这种时候,我们无法按照既定的操作顺序完成接下来的动作时,我们只能冲着目标重新调整操作。如果面对意外情况手忙脚乱,完成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
奥运游泳冠军菲尔普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米蝶泳决赛中,中途眼镜进水的情况下仍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这种能力有赖于他日常训练中不断自我设定各种意外状况,这才让菲尔普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处事不惊。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遇事不乱、表现沉稳,这些有赖于平时遇到过大量不确定性状况,习惯了而已。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应该给自己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增强我们应对变化的能力。
感受六 因材施教
曾经有一次教练请假,临时另一位教练来教,练习的同样的科目,我发现不同教练教授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入库,打盘的基准点和角度都存在差别。我后来请教教练缘由,原来每个学员都存在个体的差异,即使同样的上坡左腿对齐地面箭头中线,不同的人动作仍然会偏差。对于这种行为与目标的偏离,教练必须为该学员专门找到适合该学员个人的基准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
工作生活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往往为教育者忽视,希望以简单、美观的方式让所有人实现同一个目标,但是如果教育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那我们为何还需要人来完成?标准化这件事情,机器比人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