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第三期的KM速读训练营,从11月17号开始,到12月4号结束,实际训练时长是12天.这12天里,自己每天都在读书,做眼脑直映,玩舒尔特表,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阅读也由浅入深,由慢入快,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摸到了些门道.在训练营结束后,我意识到,应该继续运用所学,不断提升阅读技巧和阅读效率,并通过知识的不断输入与输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由于每次作业都是某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而且时间仓促,恐有疏漏.这次我想耐下心来,作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你聊一聊阅读这回事.我习惯先画一张思维导图,拟出一份大纲,再进行写作,上~图~
阅读现状
给你1分钟时间,想一想最近一个月你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借/读过几本书?平均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
(56,57,……1分钟时间到)
据我观察,现在普遍存在的阅读现状有几条:
长文章看不进去
点开朋友圈链接,如果划完三,四屏发现侧边的滚动条只动了一丢丢,那基本没有耐心看下去了,要么退出,要么使劲划到最底,然后退出.
转发与收藏后,再也不碰.
很多人看到"好文章",就免不了要转发与收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几天或十几天后,只记得那个标题,至于内容是什么,全忘了.
下载/买来的书在睡觉.
如果你是收藏爱好者,看到网盘里上G的电子书,手就会控制不住地点下载,看着满满的电子书放在硬盘里,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看到自己成为牛人的幻影,其实你什么也没做.有时候去逛书店,看到喜欢的书,一冲动就买下来,准备读完之后Get新技能,但是它放在那里,你再没翻过.
翻了两三天的书读不下去.
有一天,你实在觉得无聊,喜欢的美剧完结了,高颜值的电视剧也扫完了,综艺节目也没什么好看的了,饭点还没到,要不看看书吧,结果刚翻了几页,就没了耐心.感觉书很难读下去.
大牛的日常
但是,我们似乎每天都在被着喂心灵鸡汤,励志文章,情绪也是一时高涨,但下班回到家就暮气沉沉,感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自己能看到无数大牛怒刷存在感,他们离我们是那样遥远.
比如六哥,在简书上保持着每天一篇高质量文章的节奏,而且回回上首页,这上哪儿说理去?
比如,《东吴相对论》中的吴伯凡,他总能就某一话题,延伸到自己读过的相关书籍的某些观点,并对不同作者的观点作自己的分析与点评.这都哪儿挤出的时间看书的?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充满着正能量,你感觉那才是生活,而自己充其量,只能叫活着.
这条路怎么走
大牛不是一天就变成大牛的,他们是怎么拥有如此惊人的阅读量的?一方面是时间管理,另一方面,是有自己的阅读方法的.时间管理我先略过,只针对阅读方法,总结下自己的答案,希望有这条路,可以让我们离大牛们离一点.
第一步:纠正阅读习惯
第二步:掌握阅读技巧
第三步:因书施读
第四步:RIA拆书,融入既有知识体系
第五步:主题阅读,起高楼
第一步:纠正阅读习惯
你有没有读书出声的习惯?看书时是不是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本书的前言,目录,后记,甚至出版信息你都不愿放过,生怕丢掉一些重要信息?
其实,阅读不是要我们把读这个动作做完,如果只是读出来,现在电脑技术如此发达,已经能够识别每一个字符(肯定比你知道的要多得多),但是电脑能理解作者的观点吗?至少目前不能.所以呢,读书应该过脑子.我们在读书前,在翻开这本书前,应该有一个小目标,对,我想得到什么?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才能有地放矢,从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另外,我们与书的关系是什么?书是我们的老师?的确,但我喜欢《王者速读法》中给出的比喻:书是我们的仆人,我们是国王,而且日理万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每本书的陈述.因此,与其花100%的时间把整本书读完,来获取100%的精华,不如花20%的时间,获取80%的精华,丢掉没看到的那部分,这就是速读的目的.
第二步: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时要保持专注,排除周遭环境的干扰,比如关闭手机提醒,找一个明亮的窗边,放一杯茶,放松心情,营造与书独处的时光.
另外,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很大,能从两张相似的图片中迅速找到不同之处,如果我们读书出声,或者心里默读,就等于把阅读速度拉低到了口腔肌肉张合的速度,大脑这个CPU只有20%以下的负载,当然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一走神,这书就静不下心来看了.
通过一些技巧的训练,比如跳读与略读,把每一眼看到的内容的关键词抓住,并且联系上下文理解整段含义,而不是一行一行地看,最终达到一目十行的速度.具体可以参照《超级快速阅读》这本书.
第三步:因书施读
书有很多种,因此,读书的方法也应据此有所不同.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大致作了如下划分,我觉得基本准确
致用型 故事,戏剧与诗 历史类 科普,学术类 哲学类 社会科学 想象文学
对于这几类书的阅读侧重和方法,作者也都有详细论述,我目前主攻致用型书籍,所以,会采用速读法来读.
培根说过: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读,这延伸到"如何选书"的问题上,大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答案,可以在百度,知乎,博客中找找各家观点.
我自己会侧重几点:
1.书的出版时间,印刷版次,发行数量 //表明其销量和受欢迎程度
2.豆瓣上该书的书评和打分 //表明其他人看到的精华和对书的印象
3.书的目录结构和正文的快速扫视 //主要是想看全书脉络和作者的文风,自己喜不喜欢
这也是在书店挑书时,用几分钟时间翻翻,决定要不要买的好方法.
第四步:RIA拆书,融入既有知识体系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前面说过,我们是带着阅读目标去的,心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解答,所以,通过翻看前言和目录,扫视全书并且标记一些重要章节后,我们需要给出回答.我们不需要啃整本书,只啃当前与我的问题相关的就可以了,这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北冥神功,化为己用
如何把书中的知识学以致用呢?我比较欣赏拆书帮的RIA标签法,通过I,A1和A2三类标签,将某一段内容作一个流程化的处理: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用自己的观点替代作者的观点,拿来,然后内化,这样才能记得牢,并且把作者的案例替换成自己或身边的案例,然后给出应用方法,用实践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极简又极有效的阅读方法.
知识管理的思路引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在不断在将不同书中的内容打散,取出部分知识并加以应用,会有感于这些东西太碎片化,不够系统,于是,就想进行知识管理.其实,知识管理就像画画,先打底稿,勾轮廓,再分结构,绘细节,最后调色精修.
我们前面完成的知识的吸收,保存与应用,接下来就是分享和创新了.在阅读过程中加入知识管理的思路,会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第五步:主题阅读,起高楼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把一本书升级为十本书,从一个仆人变为十个仆人,聚合某一主题中所有顶尖专家的意见和知识,就好像中央党校请来上课的专家都是业内大牛,有了书,我们也能享有这种待遇.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一种职业,就是访谈记者,他们往往能够接触到某一行业或领域的领军人物,而这个行业有可能是他们不熟悉的,在约好采访时间后,他们需要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完成采访对象的背景调查,从业经历,行业趋势,市场热点等大量信息,并且需要提炼出简单又深刻的问题,才能写出一篇好的采访稿.虽然这个工作可能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但这种职业的需求确实与主题阅读很匹配.
主题阅读大约可以每个月定一个主题,通过在不同主题间的切换,可以,迅速给自己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阅读时,以一二本结构和论述严谨的书为主,五六本其他作者的书为辅,用于查漏补缺,最后输出读书报告,如此,可矣.
写作与阅读
最后,阅读与写作就像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一样,它们形成了一种循环.这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己动笔写的时候,会思考全文应该怎么起承转合,如何主次分明,如何严谨论述,只有更好的写,才能更好的读.
以上,就是我想和你聊的阅读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