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可是孩子要上學,所以昨天我們全家一起去看了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說實話從看完電影到現在我都一直以為是“伴你同行”,直到確認才知道自己的錯誤。
於是我在想為什麼自己在“伴你同行”裡轉不出來或者說為什麼總是以為是“伴你同行”?然後我忽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要從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和幾年前《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說起。那篇文章是一位父親分析說父母真正能陪孩子的時間其實只有4、5年而已。因為孩子太小的時候記憶是很容易遺忘的,等到記憶沒了問題很快又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不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他的結論是在孩子還需要父母陪伴又能記住不忘時,父母不妨多陪孩子旅遊或是做些其他的事情。否則等到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時你就真的不會再有機會了。
他的這個觀點提醒了我,讓我這個平時喜歡在家裡哪兒也不去的懶人也有了“危機感”。所以,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我們就陪她出去旅行、看電影什麼的。尤其是我更是想抓住一切的機會能陪她做點什麼。我們會一起看《名偵探柯南》、《灌籃高手》還有《熊出沒》甚至《喜洋洋和灰太郎》等等動漫。我們還會一起討論我喜歡的《福爾摩斯系列》和《大偵探波羅》。我還會要孩子陪我一起喝茶,並且告訴她要記住各種茶的味道。一起喝咖啡並和她分析媽媽在家裡煮的咖啡為什麼要比星巴克喝過的要更香。還給她講我淘到的舊書在網絡上價格已經翻了幾倍和我的心得。甚至在給她做飯炒菜時都會顯擺一些自己了解的“中國名菜”的有關知識。還有我會告訴她為什麼我最喜歡萬寶龍的鋼筆,並且也在培養她對鋼筆的喜愛......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除了當爹的那顆心,我更希望能找到一個她和我共同的興趣愛好。這樣就算她將來走得再遠,當遇到了我們父女共同喜歡的事情一定會想到第一時間告訴我並與我探討的。這樣,她離我也就沒那麼遠了。否則,以現在的世界誰知道將來會流行什麼?而我,到時候又拿什麼來和孩子討論?父母的愛和關心是不能總是掛在嘴上對孩子絮絮叨叨的。
再回到這部電影我之所以記錯名字,完全是源於潛意識裡的恐懼。因為能陪孩子的4、5年時間眼瞅著就到來了。去年孩子去韓國就是和同學一起去的,而且玩的非常開心。今年我們一起看的電影也很少了,她有時會選擇和同學朋友一起的。還有約朋友們一起出去吃飯聚會的事兒也多了起來。這一方面是孩子獨立了成長了,作為父母我們很高興。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我們的部分任務就要完成了,這樣的心情很是複雜。我的內心深處是不願意這一天這麼快到來的。所以,才會在意是否能夠“伴你同行”。
人總是要成長,就像電影裡的大雄。不管怎樣的不捨哆啦A夢都要獨立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我的女兒也是一樣。可是我相信我這幾年的培養總會讓她和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的。不然,我真的難以想像和孩子討論TFBOYS和鹿晗到底誰更讓人喜歡什麼的話題。我相信有些可能屬於“古董”級別的東西她是一定不會忘記的。而這於我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