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哪淘的这么一演员
2008年王小帅的《左右》上映,电影中那个走路摇晃、咯吱窝夹包的男人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冯导一次和王小帅吃饭,问道,电影里的那个夹包演员从哪淘的?怎么那么自然?
一年后,《蜗居》热播,曾经那个夹包自然的男人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聊的话题人物,这个粗犷的西北汉子叫做张嘉译。
二 我要考这个
张嘉译高二时无意中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招生信息,北京电影学院要招演员,他眼前一亮,说“我要考这个。“
高三毕业,怀揣着梦想,背负着亲人的不理解,去了北京。然而在招生过程中,张嘉译声乐水平差,相貌胖乎乎的并不出众,在所有老师领完了自己要的学生之后,张嘉译成为挑剩下的一个。
在大学四年的读书生涯中,张嘉译的艰辛不言而喻。出生平凡的他,如同贾樟柯讲的那样,在这个学校里大多数是贵族,相比之下,地位的悬殊让他生活其中诸多不适。
北京电影学院,这个中国的“梦工厂“,对于张嘉译这个平凡的西北汉子来说,似乎注定了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挫折。
三 你一生只能演配角
在毕业时,老师这样对张嘉译说,毕业之后以你的形象很可能演不了主角,一生只能演配角,所以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老师的这番话是毒药,但是对于张嘉译来说没什么失落的。在这所贵族学校里,他得到的负面评价已经够多了,已经有了足够的抵抗能力。
他对自己很了解,主角也罢,配角也罢,只要让我干这个职业,怎么样都成。
四 我不许你那么低三下四
毕业之后,许多同学留在了北京这个繁华地,而对于张嘉译,这个没有背景没有门路的西北外乡人来说,留在北京实属艰难。父亲特地从老家赶来,四处找门路,终于找上一个部门领导,希望能够帮张嘉译安排工作。但是整个谈话,领导颐指气使,父亲低三下四,张嘉译心里别提有多气。
离开领导办公室以后,张嘉译对父亲说,别为我找工作了,不留北京,回西安去。
五 十年雪藏
张嘉译来到西影,一待就是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他不怕苦不怕累,当初为了在这里得到一份工作,他和导演这样说,什么戏我都能演,薪酬都可以不要,管口饭吃就成。
那年他二十二岁,每天早起晚睡,在水泥地上跌爬滚打,从来不用替身。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终于因为常年的刻苦拍戏得了强直性脊椎炎。每天他要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用热水冲着自己的后背,只为了一天的拍戏中,脊椎能够舒展开。
没多久他了解到,这个病要伴随他一生。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背部有毛病,这算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张嘉译在病情折磨中惶恐度日,他只希望老天能够给一个机会,没有别的,让他坚持到四十五岁,能够拍这么多年的戏,怎么着都值了。
正如他后来说的“不忘初心”,无论是毕业时候老师的那番“毒药“,面临失业的窘境,还是如今染上要伴随一辈子的病情,张嘉译没有放弃。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拍戏。在现实的困境面前,他用艺术升华了自己,用他的话说,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老艺术家。
六 杀回北京
十年的磨练,让他在西影演尽了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学习到了电影各个环节的掌控把握。那十年,刻骨铭心,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十年之后,他回到了北京,成为了成千上万的北漂一族。2000年他杀回北京,又等了9个年头,《蜗居》让他一夜成名。
七 不在乎从哪开始
如今,国外走红毯的那些明星们,每次都带十几个随行人员,而张嘉译每次走红毯,揣着一包烟,夹着一个皮包,只身一人参加完当天坐飞机返回。简朴,单纯,爷们,这是大众乐见的“大叔“身上的标签。
无论是在西影的十年,还是在北京的九年,他说了,只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无论从哪开始,还是在哪儿,都是值得的。
如今他夹着那个皮包,仍旧在演绎的道路上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没有忘却的,是当初那个老艺术家的梦。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张嘉译的表演无疑是教科书式的。如何将包夹的那样自然,笔者觉着,小鲜肉们应该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