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五十八)
如是知见
经云:“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诉须菩提最后的结论,真正学大乘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彻大悟的人,于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应“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刚经这些一层一层的道理。“如是见”,要有这样一个见解,所以有知有见。
南师讲,知见两个字,再加一个说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刚才举出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这里也讲,发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应该对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住、无着,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意识思想的形态
为什么说“不生法相”?为什么不说不“用”法相,或者不“坠”法相,不“着”法相,不“落”法相呢?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这是有区别的。
首先要了解什么叫法相?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这个就是意识思想境界里的形态,在佛学名辞里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观念。
南师举例说,悟道以后,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庙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里,就以为成佛了。如果成了这样的佛的话,世上多成一千个佛对人们也没有关系;山里早有的是佛,许多石头、泥巴摆在那里,从开天辟地到现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们对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换句话说,那是绝对的自我,看起来很解脱,一切事物不着,实际上是自我,为了自我而已!认为我要这样,因为他下意识的意识形态有了这个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意识形态,是自己造作了这个法相。乃至于说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个法相,是个现象。许多人不知不觉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里了。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道的观念,一个道的样子,一个道的模型。
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所画的天堂也都不同。我们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国古时候的。西方人的天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蓝眼睛;阿拉伯人画的另有不同。所以说,天堂是根据自己的心理形态构成的,谁能去证明呢?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识构成的法相。
法相宗与华严宗
佛法唯识宗也称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从现象界开始分析研究,现象界也就是世间一切事,所谓的一切法;最后研究到心理状态,研究到心性的本来,以至于证到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法相宗从现有的人生,现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归之于心,然后返回到形而上的本体。如果套一句佛学的名辞来讲,这是从自己的身心入手,进而打破了身心,证到形而上的本体。
华严宗不同于法相宗,是先从形而上的宇宙观开始,从大而无比的宇宙,慢慢收缩,最后会之于心,是使一个人由本体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学,是由自己而了解了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方法,必须要弄清楚。这些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方法,佛学的名辞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南师讲,佛在这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非常严重的道理。佛告诉须菩提,你想证得无上菩提大彻大悟而成佛,你应该这个样子知道,应该这样去看清楚,理解清楚,应该这样子相信,这样去理解。怎么理解呢?一句话,“不生法相”,你心里不要造作一个东西,你的下意识中,不要生出来一个佛的样子。每个人心里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净涅盘的境界,都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来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构成一个自我意识的观念。譬如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并没有错。只能够说,每人抓到一点,合起来才是整个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个大象的话,佛告诉人们的是“不生法相”,一切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