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有证据就可以翻案?
『壹』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初司马防和司马朗因“衣带诏”事件被抓后,若不是司马懿接连得到几个贵人相助,司马家恐怕早就完蛋了。
那么,这几个贵人都是谁呢?
估计一时半会儿,你也很难想起来,这样好了,我来出一道多选题,看大家还记得多少。
请问,以下哪些人,在“衣带诏”事件中帮过司马懿?
A、郭嘉
B、曹丕
C、汲布
D、荀彧
E、奥特曼
请大家先独(jiao)立(tou)思(jie)考(er)三十秒。
……
答案揭晓:ABCD都是(喂,选E的确定不是走错片场了?)。
有一个理论,是说如果有人曾经帮过你一个小忙,那么相对从来没有帮过你的人来说,这个人会更愿意继续帮助你。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司马懿此时,应该先去找这几个人才对。
问题是,他去找了吗?
找了,但不完全。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A、郭嘉,已经不在了,想找也找不到。
B、曹丕,刚从那碰了一鼻子灰回来。
C、汲布,还没想起来。
D、荀彧,完全没意识。
E、奥特曼,泥垢了啊……
既然只是还没有想起来、还没有意识到,司马懿此刻所需要的,无非是一点灵感罢了。
灵感,说来就来——正在司马懿牢骚满腹、毫无头绪的时候,他的夫人——张春华的一句话,让他想起了一个人——就是选项C——还在校事府任职的汲布。
人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能激发他的女人。这话用在司马懿身上,一点不假。
『贰』
熟稔之后,司马懿毫不掩饰自己的来意,张口就找汲布要当日杨修丁仪向崔琰行贿的证据,并向汲布保证,绝不泄露其来源。
上次我们所说的,崔府的第四位到访者,也正是校事府的人,只不过他(们)并没有现身,而是躲在暗中观察。当然啦,其他地方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回到司马懿这边,汲布确实帮了他的忙,将校事府的画像给他了。
然而,等真拿到证据以后,司马懿却犯难了,怎么处理才好呢?一时间,他也想不出什么妙计,只好跟司马防在家里大眼瞪小眼,商量该怎么办。
司马懿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司马朗是因为崔申的供词才被下狱的,只要推翻了崔申的供词,不说让司马朗无罪释放(主公闯门,属臣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但少受点皮肉之苦,这总归是可以的吧?
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仔细一推敲,这事儿就不对了,因为此案讲的,并不是逻辑,而是人情。
什么情?
父子之情。
但这个父子之情,有点复杂,谁叫他曹家现在是一方霸主呢?家事、国事、天下事,其实都是一回事。
如果曹操只想保曹植的性命,这绝对不是问题。谁也不会犯这个“二”去跟曹操正面刚,非要给曹植判个死罪,对吧?
好,接下来重点来了,敲黑板!
但是,曹操要保的,不仅是曹植的性命,还有他的政治前途。要不,他把曹植召回邺城来干嘛?
再次强调,这关乎曹操的政治理想,之前在第三篇《慈母多“败”儿?》中,我也提到过。(至于曹操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等后面专门讲曹操的时候再说)
关于这一点,司马防看得比司马懿清楚。
听了儿子的想法之后,司马防一语道破天机:你要是这么做的话,一定会毁掉曹植的政治前途,这是曹操绝对不能忍的。
虽然你手里握有证据,但“来路”不明,要是真的呈了上去,绝对是给自己和其他人惹祸上身。况且,以曹操通天彻地之能,他会不知道你司马懿想干什么?
看,这就是老司机的政治觉悟。如果之前有留意过崔琰对崔申说的话,就会发现,崔琰嘱咐崔申先不要把司马门那晚发生的事情说出去,也是洞察了这个利害关系。
皇帝穿没穿衣服,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去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因为这不叫“诚实”,这叫“不懂游戏规则”。
司马懿不是不懂,他心里清楚得很,因为他知道,曹操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解决这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曹丕给他弟弟求个情,台上台下和和气气演一出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先放曹植,再放司马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皆大欢喜。
但是,曹丕这不是“非暴力,不合作”嘛。
身为属臣,司马懿是气也撒过了,情也求过了,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没有博得曹丕的丝毫同情,反而激得对方把自己给赶回去了,他找谁说理去?
憋屈,无尽的憋屈……
沉默,彻底的沉默……
『叁』
一老一少堂前坐,相顾无言愁断肠。
若非走投无路,他又何必出此下策?
纵是惹祸上身,也总好过坐以待毙不是?
为什么曹丕就不能帮自己这一回,把大哥给救出来呢?
他就这么在乎他的世子之位,连一点点的机会都不肯放过?
他难道不知道,他已经稳操胜券,曹操不得不把世子之位给他?
他难道不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才这样的?
他难道不知道,若不是他依仗着嫡长子的身份,会有这么多朝臣支持他?
他难道不知道,之所以需要他去求这个情,其实是替曹操向朝臣们开这个口?
他难道不知道,现在……不对,不对!
能求这个情的,不是只有曹丕一人而已!
司马懿总算是想起来了,他要做的,并不是说服曹丕去给曹植求情,而是要通过曹丕之口,让朝臣们不再去追究这件事情。
那么,若要论还有谁能在曹操和朝臣之间做个缓冲,恐怕有一个人比曹丕更合适。
这时候,司马防也反应过来了,他问了司马懿一句,当初我落难的时候,你不是去找过一个人吗?
这个人,就是尚书令荀彧。
『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上一次,司马懿找了郭嘉、找了曹丕、找了汲布、最后找了荀彧。而这一次,除了郭嘉之外,他找的剩下的这三个人,连顺序都没变。
没变的,除了顺序,还有他自己这个“一言不合就死谏”的行为模式。只不过这一次,他被荀彧一巴掌给拍醒了。
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的司马懿虽然还缺少一些政治上的成熟,但绝对不乏说服人的“套路”。(接下来括号里的内容,你懂得~)
一上来,他就先摆明事实——“司马门一案已过数日,究竟是谁闯了司马门,令君心里一定明白。”(令君,明人不说暗话,咱就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好么?)
然而尚书令大人并不买账,直接就给怼了回去——“那又如何?”(这是事实,但不能拿来说事儿,我也无能为力。)
好在司马懿并没有指望一击凑效,立刻就改打感情牌——“家兄性命危在旦夕,晚生恳请令君能在魏王面前,为家兄说句公道话。”(若不是为了救大哥,我也不敢来麻烦您呐)
荀彧依旧不接话茬——“此案是魏王亲自审理,已经结案。”(你看,不是我不想帮,而是我帮不上)
司马懿听到这,顿时松了口气,随即抛出一枚重磅炸弹。
“魏王是因崔申的证词定的案。令君有所不知,杨修与丁仪,贿赂、要挟崔申作了伪证。”(令君你听我说,这事儿其实是有内幕的)
“作伪证?你从何而知?”(哦?竟有此事?谁告诉你的?)
“我这儿有证据,令君请看。”(出家人不打诳语,我可是有备而来)
接着,司马懿祭出了杀手锏——从汲布那里得到的证据。
“校事府的画,你得来肯定不容易。你想拿此画做什么?”(国家机密啊,这你都敢拿?说吧,你小子是不是想搞事?)
司马懿见荀彧有所松动,立即表明了此行的真正来意——请荀彧带着证据去找曹操,给司马朗伸冤。
荀彧微微一笑,心道,果然还是嫩了点,要好好提点一下。
于是,作为一名顶级博导的荀彧,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一连丢出三个问题,打了司马懿一个措手不及。
你以为此案的症结在于崔申的供词?
此案是魏王亲自审理的,倘若此画出现在魏王手中,你将魏王置于何处?
盗画之人要承担如何的罪名?
你,想过没有?
『伍』
一时语塞。
半晌,司马懿喃喃自语起来,不知所云。
而荀彧的那一句“无能为力”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希望之中绝望,我想,那一刻司马懿心中所浮现的,即便不是这句话,恐怕也相去不远。
他无奈、他失望、他愤怒、他不甘,这个时候,他再也没有办法,只能亮出他最后的底牌——他打算自己一个人带着这幅画去见曹操。
放下刚写好的奏疏,荀彧越听越不对劲,这是要破罐子破摔的节奏啊?
真是恨铁不成钢!
都说的这么清楚了,你咋还是不明白,非要逞匹夫之勇呢?
接着,荀彧就开始数落司马懿,上次你也这样以死相逼,你就这点能耐?你以为任何事情都能够靠这种方式解决?
到这里,就有点意思了。按理说,荀彧跟司马懿的关系并不亲密,为何他要如此用心地教导司马懿,还屡屡出手相助呢?(这个坑先挖着,以后再填)
随后,荀彧点出了“衣带诏”一案中,他能够顺利救出父亲和大哥的关键所在——是形势,而非书信。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荀彧说,能救你大哥的,是形势,是人心。
形势?人心?
你看司马懿那若有所悟、似懂非懂的样子,他真的能get到那个点吗?
能,不仅能,他还实操过,不记得的请出门左转,看《司马懿的职场“首秀”》。他教曹丕在刑场上演的义释汲布的那出戏,堪称“造势”、“收心”之典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几年前就已经把这两招玩得炉火纯青,为何现在就好像完全不会了呢?
原因很简单,关心则乱嘛,对不?
这个时候,司马懿方知还有一线希望,顺势就抱了荀彧的大腿——如何造势?如何收拢人心?
荀彧并没有直接告诉司马懿答案,而是许下了一个承诺——等明天,他会给出一个忠义两全的办法。
得荀彧亲口答应帮忙,司马懿这才算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拜谢荀彧之后,他打道回府,等待消息。
今夜,注定无眠……
然而,他本该想到,却因“乱”而未曾想到的是,其实还有一个人,比他更期待荀彧的出现。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咱们下回再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