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学期,郑文丞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去Berkley交流的时间里,他接触到很多创业人,了解了不少创业案例,“当时其实收到还蛮多的影响”,他说,“这是一个启发”。美国交流结束之后,郑文丞花一个月的时间环美旅行,经过三十多个州,“一路上看的东西可能不是通常人选择的道路所会看到的东西”。他认为这件事情和创业其实挺像。“没有外部的依靠,自己做整个规划,可能会遇到很多计划外的事情要去做调整”,然而他一路走下来感觉良好,因而觉得“自己的个性与能力还是很适合做创业这件事情的”。结合身边的资源和想一起做的人,郑文丞开始了他的创业路。
创业伊始,他获得了校内外许多宝贵的帮助。郑文丞记得复旦大学学校产业办公室的赵文斌老师,“若复旦学子想要创业,这是最近的一条路”。同时,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复旦分基金会亦伸出援手,“早期的股权投资,经验”。同时,郑文丞念念不忘的是复旦的创业圈给了他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鼓励和交流的机会,这让他觉得“不是一个人在做事”。
经历了这些年,郑文丞认为给“困难”排位列序很难。“因为困难每天都在发生,不存在所谓的最大”。作为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很可能“你自己感觉到的问题不是你真正面临的最大问题”。郑文丞的团队曾经因为缺乏市场经验,遭遇了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我们手足无措”,他坦承,“当时我们觉得这是碰到过的最大的问题,原来人还可以这样,事情还可以做得这么脏”。但回想起来,郑文丞认为其实还好,不是最大的问题,即使“你的人都跑了,你把市场营销的方法做得不对路子了”,也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你永远需要“对未来的风险做好预期和把控”。
郑文丞对大学生创业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从认识,知道创业是怎样一回事情,再到加入,不管是兼职的还是全职的,再到主导,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健康有序的过程。”他觉得,跳过之前步骤而直接着手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我当然不排除可能存在很多天才”,但“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很小”。郑文丞建议多关注创业前辈的案例以及学校里的相关讲座,“不能只看到那些成功的,还要去看失败的”。他认为或许可以尝试加入一个公司去体验,若感觉某环节自己不合适,就可能意味着创业这条路并不适合走。无论如何,他强调一定要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质上我是不鼓励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很盲目地去做这件事情”。他并非给想要创业的同学泼冷水,但“创业这件事情真的不是适合所有人做的,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心态各方面,其实都有很多很多困惑和束缚”。郑文丞提醒,不要盲目选择创业。即使有些成功人士当年退学去创业,他们的考虑也十分充分。“不是没有别的事情可以选了才做这个,不是这样的。”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同学,郑文丞强调有很多个人能力不可或缺。例如同步成长和学习能力,控制风险,增强团队凝聚力等。以及日常运营管理能力与执行力,“能不能把设想的事情全部都实现”,这些都很重要的,“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做不好的”。以同步成长能力为例,他认为大学生每时每刻都要随着自己企业的成长而同步成长,“我觉得这是个很难的事情”,他说。企业规模在做大的时候,个人身上的责任也随之增大。“10个人的团队和100个人的团队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非商科的大学生相关领域教育并不充分。“你做的努力可能把企业做大了,但是如果个人能力没有同步提高的话,它的发展会受到你的束缚”。倘若个人不具备对应的管理能力,那可能企业规模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程度。如果盲目追求,就会很可能最后做砸。因而郑文丞总结说,个人能力不管是从经验上还是理论上都需要不断提升。
郑文丞的同学也有人选择创业。“刚开始创业的,关系也非常好”。谈到他的同学,郑文丞满怀祝福。“他之前做了一项工作,现在也在创业”。,他认为对方想法等各方面都挺好,“我对他有足够的信心”。郑文丞补充道,“愿意走这条路的并且想清楚走这条路的,我都尊敬”。
“创业这个选择已经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打下了烙印”,郑文丞说。“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生命点滴。”有很多人讲创业是一条不归路,因为真正适合创业的人一定要适合这种生活方式。“而且如果他选定了这条路,一定会一直走下去”。他坚信,这条路是他人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