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在盯着手机看文章,先生控诉道:“瞧你一天都低着个头看手机。”
“你管地着吗?你还不一样!” 我回击说。
接下来,就和先生展开了一场有关“低头族”的争论。
从智能手机开始,时尚新词“低头族”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由于大众媒体的传播给它冠上了“颈椎病”“人性冷淡”“手机依赖症”等等名词。一时间似乎“各位看官,抬起头看看周围的风景!”才是社会该有的的正能量。真的吗?对于“低头族”我们似乎有太多误解。
误解一:低头族是现在出现的?
回忆若干年前,当一脸稚气的我们终于背上了新书包,嘴里唱着:“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每天要低着头看书,低着头写字,低着头完成家庭作业。
你顿然醒悟——原来我们从小就是“低头族”!为什么那个时候认真的“低头族”是家长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榜样,而在今天长大后“低头族”却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别样的味道?
误解二:低头族错过了路上的风景?
观察眼前,当我们在碎片化的等待时间里,那些看风景的“抬头族”又是怎样?有一些在三五成群地聊天,一些眼神直愣愣或盯着外面发呆,还有人所幸找个机会呼呼大睡一觉,或许也有部分在思考人生吧?……
在人人平等拥有的24小时和365天的时间面前;在各类技能图书倡导的高效时间管理的呼吁中。我会不由自主地试问 “抬头族”的这些“风景”是我们所希望要的吗?不仅如此,我们可能还会错失心里期待的那片“风景”。
误解三:低头族造成社交冷漠?
“低头族”促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我对此类想法很疑惑:“有这类想法的他们真的懂沟通吗?他们找对人沟通了吗?”
沟通的前提是有话题,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话题,怎么聊地起来?试想一个对时尚感兴趣的人我跟他深入聊政治;一个对科技痴迷的我跟他深入聊古词;一个对育儿投入的人我跟她聊职场江湖……。在这种场合我们只会礼貌性地浅谈,最后为了打破尴尬,我们都不由自地掏出了手机,打开各自感兴趣的内容,在手机里我们和知己共通,你的微表情告诉别人你会很愉悦。
社交冷不冷淡和低不低头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聊不聊地来,难道真的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应酬社交”上?相反“低头族”不但没有造成社交冷淡,反而利用现代的通讯技术在短时间内跨越空间的阻碍聚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人促成更宽广的沟通平台。
我们时常对外国人低头阅读大颂赞歌,认为他们自古以来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实际上,绝大多数欧洲人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文盲”。工业革命机器印刷报纸的普及促使了大量求知的“低头族”。
低头族一直存在,人的大脑的多余精力需要被消耗,只是低头看的媒介和内容产生了变化。现代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哪些类型的“低头族”呢?我将自己所见的现代“低头族”进行简单总结:
第一类:看着别人的故事,放松自己的生活
充满戏剧色彩的影视作品,吸引着“看别样人生”的“低头族”。他们从别人的故事中能找到生活的喜怒哀乐,就好像看连载在报纸上的长篇小说。
他们“阅人无数”,对故事桥段和情节铭记于心,一般的段子吸引不了他们,通过互动他们很可能间接成为作品的“幕后推手”。但精彩的作品又会出现多少?这真是个大浪淘沙的技术活儿。
第二类:时常在你身边
“刷刷刷”关注着社交媒体朋友圈,微博的动态,他们像雷达一样敏锐地搜寻到第一手的消息,最新发生的事件,最热的话题,朋友的动态他们了然于心,你不得不佩服他们有那么好的耐心将朋友圈的消息都看了一遍,对于你的分享他会及时点赞,他们很可能成为你生活中的百事通,可与自己能深谈的又有几个?
第三类:享受阅读
低着头看别人的文字——新闻、小说、图书、文章、等等。在别人的文字中,收获故事、知识、见闻、心得、消息等。这些文字帮忙打开眼界和视野,引发思考与共鸣,促进行动,帮助成长。真正喜爱阅读的不会觉得它枯燥乏味!
第四类:游戏人间
在虚幻的想象空间或实现自己的女侠英雄梦,或成为某个领域的赢家和高手享受别人羡慕和赞赏,或享受身临其境的玄幻空间。每一个游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充满幻想的小孩,这份童心难能可贵。
问问自己我是哪一类“低头族”?不论是哪一类,你都在利用自己碎片化空闲时间做着自己选择做的事情,那么也会注定将朝着不同的方向和结果发展。
既然低头势不可挡,那么我选择做一个快乐不矫情且坦然的“低头族”!但选择低头内容由我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