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人,并没有勤奋和懒惰的划分。如果有人说你懒,你可以告诉他,哥们我只是在节能。或许有些搞笑,但这是事实。由于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懒是因为大脑需要更高效的工作。
斯蒂芬·盖斯在他的《微习惯》一书中提到,人类的大脑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部位。一个是前额皮层,另一个是基底神经节。大脑为了让人类能够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前额皮层会进行思考、判断、决策。这一个部位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所以每当我们思考太多,就容易疲惫。
而人类的日常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所以大脑为了提高效率,将需要重复的行为记录在基底神经节。这些行为和动作大脑能够自动完成,比起每次都要经过决策再执行,这种方式更节能。那么这些被基底神经节所记录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习惯”。你会发现,当我们做一些习惯的动作时,你是不需要思考的。比如穿衣服,你不会去考虑是先左手还是先右手。再比如,喝水的时候,你也不会刻意的考虑要对准你的嘴,而刻意避开你的鼻子。这些动作,都已经被“自动执行”了。
据研究统计,我们有45%的行为是不用思考的,存放在基底神经节中。每个人的大脑都差不多,勤奋和懒惰其实并没有什么差距。而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你那45%的行为,也就是习惯。有些人的习惯是,早起、看书、健身。而有些人的习惯可能是抽烟、喝酒、游戏。所以当人们的习惯开始逐渐养成,人们也就给自己贴上了对应的标签。“懒惰”和“缺乏自制力”是最容易将人划清界限的。
当人们给自己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之后,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自己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其实,养成一个习惯,与所谓的勤奋,所谓的自制力没有什么关系。唯一影响习惯的变量就是执行次数!大脑会将重复执行多次的事情保存在基底神经节,从而养成习惯。
虽然习惯只与次数有关,但为什么我们容易放弃一个明明对自己有帮助的行为呢?其实这里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前额皮层。当我们尝试去做一件自己还不习惯的事情,我们的前额皮层就会去思考、判断、决策是否需要执行。比如我想要早起。这个时候,由于没有养成习惯,我的大脑就会去感知、去对比这个行为的变化。那么告别温暖的被窝,面对寒冷的空气起床就会给大脑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容易放弃这个行为。
有了上面两个认知之后,刻意养成一个习惯其实只需要两点。第一,让动作执行的次数变多。第二,降低动作给大脑带来的负担。《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他自己曾经计划每天30分钟的健身,可是每次都在两周之内放弃了。因为30分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很容易因为工作太幸苦、环境不适合、时间不够用等等理由,被大脑拒绝执行。最终斯蒂芬将计划修改了一下,从而坚持了10多年。他的修改其实就是将30分钟的锻炼变成一天只做1个俯卧撑。1个俯卧撑对于他来说不用受时间、地点、环境的约束,执行这个动作不会造成任何的负担。有的人可能会说,1个俯卧撑不会有什么效果,就算坚持也没用。其实那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自己。当一个有意识想要健身的人,做完一个俯卧撑之后,他是很难立刻停下的,因为既然都已经开始了,不如再来几个。斯蒂芬也是这样,每次都超过1个俯卧撑的目标。虽然一开始没有达到每天30分钟,但是健身这个习惯,他就这样轻松的养成了。
所以,当我们错过了闹钟、落下了日程、放弃了计划。不要急于给自己贴上懒惰的标签,那不是你的缺点,它是人之本性。没有人能够一次性改掉所有的习惯。看到好的行为,好的计划,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因为那些计划也许并不适合你,它能带给你的只能是失败的味道。找到适合自己的计划,能够轻松完成的行为,然后坚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