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十年前的某一天,京红小学忽然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校园内禁止穿喇叭裤,重点检查对象是五年级的同学,我们当时是最后一批五年制小学毕业生。
早上校门口忽然增加了值日生队伍,除了像往常一样检查大家红领巾有没有穿戴整洁,谁是不是脏兮兮地三天没洗脸,或是趿拉着拖鞋进学校外,还特别关注高年级同学的裤子。那时没有统一校服,中小学生都是根据自家条件随意着装。
凡是裤子大腿看上去绷得紧紧的那种,就要被叫到一边,量一下大腿宽度再量一下他们裤脚的开口,如果裤脚管口长度远远超过上面,就被定义为是喇叭裤,需要马上回家换裤子,不服从就请家长。
听说这项规定是学校领导未雨绸缪的打算。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小学生升初中需要参加全市统考,优秀者上重点中学,余下的大部分学生要根据几年来的思想表现分配到附近几所档次不一的普通中学。
思想表现首先要符合当时的大局要求,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万万要不得。几天前报上说大背头、迪斯科和喇叭裤是坏青年的具体特征,这股歪风正从青工、中学生逐渐向小学高年级侵蚀。
“过来过来,你这裤子上面怎么这么紧,绷着不难受呀。”那天校工大妈也参与了检查工作。
再看那孩子的裤脚更像小脚老太太的棉裤式样,缠着脚脖子不透气。
“我早跟妈妈说裤子穿小了,可她说家里现在没布票,等下个月攒够了再给我买新衣服。”孩子解释道。
老师一摆手让那学生进了大门,不忘嘱咐一句,“蹲下坐时小心点,别撑裂了。”
“老师,您看他的算不算,下边这么宽还秃噜到地,我妈说喇叭裤就像扫地机。”一个小干部模样的女孩正嚷嚷。
老师认识那个瘦小的男生,虽然满了十二周岁可身材还是没发育的小孩子,两条肥大的裤腿像两个面口袋似的随风晃荡,想象不出里面的两条细腿该是有多么干瘪。
小男孩看见老师就掉眼泪了,边抽泣边说:“我的那条灰裤子昨天摔跤破了,我妈来不及缝,今天找出我哥冬天套棉裤的这件让我穿,呜呜…”
“好啦进去吧,以后让你妈改瘦点,这样穿着来上学多不好看。”
师生们忙乎了一早上,除了发现几个疑似对象外,全校学生没有人违规穿喇叭裤。校园里响起《运动员进行曲》,早操时间快到了,值日生开始返回各自班级步入操场。
当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院操场呈矩阵全部展开后,进行曲随即停止,大家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广播操音乐。
就在这片刻的安静当口,后面几个高个儿男生发出一阵怪异的“喔…”, 紧接着一声长长的“嘘…”,把站在前面同学的目光也齐刷刷地吸引过去。
只见我们五(三)班的邢月珍和一班的希刚两人正从后院跑进前院,两人一路笑盈盈地你追我赶,好像两只飞驰的白鹤在燕雀群边飘过。
他俩的个头儿都很高,希刚是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旗手,大概有1米七吧,邢月珍也是毕业班中少有超过1米六的女生。
大家不要奇怪,在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时代副食品还是定量供应,平时普通市民家的饭菜里没多少油水,十二、三岁的大孩子能长到这个身高真是凤毛麟角。
邢月珍除了有她妈的遗传外,她的年龄也比我们大部分同学大一岁多,当时规定是7岁读书,她在乡下过了八岁才跟妈妈一起嫁进城里上学。
调皮的男生们之所以发出惊叹声,倒不是因他俩这种齐头并进的姿态,其实这种情景最近的一个多月经常发生。他们都参加了“手拉手,大帮小”活动,每天要比其他同学早到学校,到后院一年级驻地帮忙扫操场、擦玻璃,给小同学整队伍。
邢月珍腿长跑步本来就快,她抬腿的一刹那,裤脚飘动的一缕特殊弧线引人注目。那蓝色的花瓣样裤腿裙摆,像两束上下跳跃的花叶,在空中飞舞。细长的裤筒勾勒出她修长的体态,展现着同时代少女罕有的风姿。
喇叭裤!邢月珍今天穿喇叭裤啦!
二
喇叭裤,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些陌生,但20世纪70年代末,国门刚刚打开的一瞬间,这个颇具魅力的奇装异服一下子就吸引了无数中国青少年。
那时家喻户晓的日本电影女星中野良子、栗原小卷和山口百惠,影片中哪一位不是常常身着喇叭裤穿梭于摩天大厦之间,宽阔的裤脚让婀娜的身影平添了几分奔放。
至于美国和香港影片中的男主角,无论是蓝领劳工还是温文尔雅的艺术家,六、七十年代的外国人好像都喜好那绷着臀部和大腿,膝盖以下裤管儿忽然放纵开展的喇叭裤,不信你就看猫王和披头士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