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老子的《道德经》。我们讲到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讲的是什么?老子前面说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们今天学第三句话,老子说“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句话其实帛书乙本和通行本有区别,通行本说的是“辩者不善,善者不辩。”帛书乙本写的是“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甲本这句话正好“多”字残缺了。到底是“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还是“辩者不善,善者不辨。”?我们根据上下文认为帛书乙本对,应该是老子的原文。因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跟后边上下文能接上,辩论好像到这儿就断了,就没什么语气的连贯了。我觉得都可以讲一讲。
如果要是说“辩者不善,善者不辩。”这个含义和前边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应该差不多,很接近。“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是什么意思?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也就是明白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达到那个“道”的境界。所以这里边有一个对象的问题,也就是说“多”字是有指向的。“善者不多”如果一般按照字面解释,似乎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多做事,多做事的人不善,这只是字面解释,但实际上含义比这要深。
多是对自己的,为自己,如果你达到上善的境界,达到善的境界,不会为自己多求。大家看都是对自己,为自己多求者,这人一定没达到善的境界,老子在这尤其指领导者,那种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的,一定不是上善境界的领导者,而那些达到上善境界的领导者,绝对不会为自己多求的。大家看到,多不多是对自己,这是这句话的核心。把对谁讲清楚了,这句话就好讲了。
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道理,我们放到生活中一看,确实如此。为自己多求,这种品性,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品性呢?我觉得两个词:自私与贪婪。一个人如果有这种品性的话,我觉得这个人在这个社会里边,在人群中,他绝对不会生存得很好的,人们是我对大家好,大家也对我好,这样我们生活在一起更好;可是如果我只想自己攫取,这跟大猩猩非常接近,跟那种动物的本能、本性非常接近,就为自己攫取。所以这种人,那种低端的动物性会显得比较突出。我不知道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仔细体会一下。
有的人是这样的,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你如果需要他求助的时候,他先考虑自己利益,那这事不行,这事我可办不了,你想让我写东西,我这两天特别忙,我这两天可忙了,你求助别人吧。可是转过来他需要你了,你帮我一下吧,有没有这样的人?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这种人的话,您观察他的生活和工作,您觉得发展得怎么样?我想一定是非常有局限的,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大器的,为什么?您想在社会上人是互动的,我们发出什么大家回馈什么,如果您把这种循环给中断了,我只索取我不付出,这人在社会里边绝对难以跟大家互动,这是不行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做生意,做生意很少有自己单独做起来的,在过去行,现在很多事需要大家合作。如果碰上这样的人合作就会很难的,尤其几个合伙人如果都是这样的,那就不如不合作了。为什么?合作起来,该投入的都投入了,精力、财力都投入了,把事做起来了,我告诉大家这时候矛盾就出现了。比如说,几个人都想自己,每个人都想自己,都为自己自私和贪婪攫取,我为自己做事。
三个人合伙,开始的时候还能用点儿劲,稍微有点成绩了,现在大家开始尊敬我们了,员工怎么叫他们董事长,叫我什么总?不对,也应该叫我董事长,董事长跟总经理是有区别的,我一样努力了,我也付出了,我怎么地位没有那么高?想这事了;要不然就想,他总出差,外边的都是由他打交道,他风光,我在这儿低头干活,这哪行?我也要出去风光风光。这时候矛盾就出来了;还有什么付出,怎么凭什么都我干,他怎么不干。这么计较起来,只要把“我”字摆在前边,我的利益有没有受侵害,我的利益有没有回报,这时候合作起来就很难了,就会产生冲突。这种品性会让人们难以合作,做事非常难。
我觉得我的听众里边有很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听,千万不要培养孩子这种品性。有人说,小朋友小时候就要培养个人领地的意识,我觉得个人领地意识是动物本性,不需要培养,到时候大脑里自然就生成了。反而应该培养人类优良的特质,因为这个东西不够那么强大,稍微搞不好就被动物本性给带走的。所以我们要去教大家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如果小朋友会了,将来长大了自然会容易与人合作,事业自然顺畅。
可能会有朋友问,“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上善有高境界的人,他不求为自己多求,为自己多求的人不善。可是我什么都没有了,那还谈什么善呢?那不是空的吗?我觉得但凡能提出这种问题的人,《道德经》前边可能没认真听或者没听好。老子讲的是我放下为自己去先获取的念头,为大家去做,大家感受到温暖也来帮助我,最终我们都幸福了,这是“道”。并不是说我不多求,我最终就什么都没有,而是我放下为自己多求的念头,跟大家一起合作,你会发现我们最终获得的更多,生活更幸福了,这是老子讲的内容。这里边的核心要点是什么?核心要点是我们要提高一个层次,看到我们人类社会是互相帮助,协作才生存下来的。互相帮助、协作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做事要尽量先放下为自己多求的念头,先看到大家,然后你在帮大家的同时,我们能够更好地协调在一起工作,最终我们都幸福。
有个故事讲的特别好玩,这故事说有一个人,他碰到一个神仙,他很好奇就问神仙,我想知道天堂地狱什么样,您能带我看看吗?神仙说好啊,带你看看吧。先下地狱看看。这一下地狱看看,那真惨。怎么回事?正好赶上地狱开饭了,开饭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大的锅,围着大锅坐了一圈人,然后吃饭的人每人发好几尺长的筷子,一、两米长的筷子,然后每个人都饿的不得了,就拿这筷子夹锅里的东西,夹完了往自己嘴里喂。可是你想一、两米长的筷子,能放到自己嘴里吗?然后每个人都吃力地把筷子的食物往嘴里放,可是怎么越想放进去越放不进来,您说这滋味多难受吧,又饿肚子,美食又进不来,在身上用各种动作折腾自己,也放不进来。这地狱太惨了,这人我不看地狱了,这太惨了,饿着肚子还吃不了东西,我想看看天堂。
到天堂一看跟地狱一样,吃饭的时候也是一口巨大的锅,边上坐了一圈人。然后跟地狱一样的筷子,也是很长的筷子,一、两米长的筷子。这跟地狱不一样嘛,锅里的美食也跟地狱一样,锅也一样,筷子也一样。这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呢?再一看吃饭的时候,天堂的人我夹起来的食物我喂对面那个人,那个人享受到了美味,然后对面那人再夹起美味喂给你,所以这些人每个人都互相喂对方,每个人都吃到了美食,享用到了这种美味,很幸福,又吃饱了。这个人看完这个情景恍然大悟,原来天堂和地狱就是一念之差。
我当时忘了在哪看到的这个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深受触动,这个故事点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法则,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人世间生活,除非您自己在孤岛上生活,但凡在人世间生活,我们跟大家合作,你要是抱着利己之心,把我先往前想,我的多不多,我的千万不能少,这种人跟别人合作很难,您会生活不幸福,事业不幸福的,因为你跟大家没有办法协作。反而是先想到大家,我能帮大家,通过帮助大家,然后大家来帮助我,最终成就我们,我和大家的话,这种人才能真正和大家协调,组织起来大家的力量,往一个方向使,这就比一个人有力量。
这样的人就会生活顺畅,事业越做越好,这两者之间就是一念之差,这一念之差绝对不是我们碰到每件事的时候,我们凭灵感,而是平时加以训练,从小加以训练,不断地训练,培养自己,培养我们摆脱动物为自己的本能,培养人的这种协作的这种能力,加强大脑皮层的印象的深化,这样的人才能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领导才能真正团结起来大家的力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老子讲的“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句话看着很简单,但是讲出了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在本章的后边老子都讲这个道理,其实这一章在现在通行本里边,是《道德经》的八十一章,是总结的一章,最后的一章。我们看内容,这章的内容也确实是点出了整个《道德经》的核心。
我们今天先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聊本章后边的内容,这是《道德经》真正的核心。谢谢大家,感恩大家收听。我们明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