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新闻成为了热点,新闻讲述了一位北大毕业留美研究生因不满父母的过度控制,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对父母的过度控制进行控诉的事件。新闻报道后,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也引起了全社会对“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再一次的反思。纵观报道全文,其悲剧的根源与我近期对教育的一个新观点有相当大的契合之处,那就是“成人成才式教育是中国教育之痛”。
一、家长与教师对子女和学生的控制—成人成才式教育的核心。
成人成才式的教育,为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教育理念,广大家长、教师几十年来都在不懈地贯彻、追求。在中国,“你要成人”、“你要成才”的话语已经成为了家长、教师的口头语。我们看到,在成人成才式教育方式下,我们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之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我们是怎么让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我们是用自己的控制之手一步步地控制着孩子们成人、成才的。首先,我们给孩子设定了成人成才的标准,成人的标准当然是品行端正,诸如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礼貌待人、言行文明等等,成才的标准自然是学习成绩好、能考公务员或者是能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等等。其次,我们用引导、说教、惩罚等方法控制孩子们按照我们设置的标准去做,成为符合我们成人成才标准的人,甚至,为了达成让孩子成人成才的目标,家校联合,对学生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兴趣爱好进行压制,对学生与有好感的异性交往进行打击。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成人成才式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与教师联合起来,对子女和学生进行严厉的控制。
二、控制的背负与自由的缺失—子女对家长、学生对教师由爱生恨的根源。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任何人都向往自由而不喜欢受别人控制。所以,当家长与教师以“爱”为理由,以让孩子“成人成才”为目标,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去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控制来取代孩子的自由,必然要引起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冲突。当然,冲突的双方中,家长、教师是强势的一面,居于支配的地位,而子女、学生则是比较弱势的一面,居于被支配的地位,所以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家长、教师取得了胜利,控制取得了胜利,孩子在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服从了家长与老师的控制。自由受限、控制加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子女对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与年巨增,最终发展到他们不再关注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对自己生活、学业的付出,只是关注到家长、教师对自己的控制,郁积在心的不再是爱,而是满满的负面情绪,对家长、教师由爱生恨,很多亲子之间的悲剧、师生之间的悲剧由此发生。近日网上热议的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控诉父母,12年春节不归的悲剧如是发生,以前也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高三尖子生刺死班主任的悲剧也如是发生。以控制为核心的成人成才式教育,成为子女、学生对家长、教师由爱生恨的根源,也是成人成才式教育下家长与教师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爱和自由—构筑良好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对被爱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并且与人一生相伴。很显然,传统的成人成才式教育,束缚了孩子的自由,也伤害了孩子的被爱的感情。其后果,影响了亲子感情和师生感情,更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心理歪曲,最严重的则会导致悲剧发生。那么,如何来克服成人成才式教育的弊端,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孩子身体和心理都能够健康成长呢?答案很简单,孩子需要爱和自由,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就给他们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中国蒙台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极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她在2000年出版了教育学术专著《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提倡给孩子们科学的爱、给孩子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当然,对于爱和自由理念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笔者对于爱和自由教育的理念的理解如下:
爱和自由的现代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有对孩子们爱与自由需求的理解。家长、教师要能够知道子女、学生有对被爱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要理解那些是人的天性,本质是健康的情感需求,更要重点去关注他们内心深处对爱与自由的需求。其次,家长和教师要做到尊重孩子们爱与自由的情感需求。无论对于孩子对爱和自由的需求是否认同,家长和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只要给予给予尊重,即使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再次,家长和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给予孩子们爱和自由。要在充分认识与尊重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给予孩子爱与自由,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爱与自由。最后,平等交流,和平共处,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主与高自尊观念。家长和教师必须遵循平等的观念,与子女、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交流,相互理解,能放手时就放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能力,发展孩子的高自尊。
本文是笔者读了网络热议的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新闻后,有感而写,期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对当前成人成才式教育的反思,改进教育方法,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充满灵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