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非常诱人的字眼。每个人都拒绝平庸,期望自己变得出色,得到人们好的评价。但是,优秀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参加的为期三年的项目培训接近尾声了。在结业成果答辩中,我把自己先前发在某核心期刊的论文作为成果递交,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获得了优秀。这是同一答辩小组九人的唯一一个优秀,还有一人被评为不及格。
这是我第二次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了优秀,第一次是在该项目培训中期考核的时候,我凭自己主持的一个重点课题以及获得省级荣誉等业绩被评为优秀。这都是项目组和专家评委对我的鼓励,我也感到欣慰。平时的努力,终于看得到成绩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收获。
这些天我收获的惊喜也持续不断,所写的论文连续得到两家国家级专业期刊的录用通知,其中一家还是双核心的期刊;有两篇文章将在九月份发表;前段时间投到某省级知名期刊的稿子,今天得到了“文章采用”的回复。本月中旬,我在“简书”注册并开始写文章,坚持“日更”,十来天后,我的一篇文章先后被推荐在“首页投稿”和“首页”上,阅读、关注和点赞数量持续上升。有时候就是如此,你的默默付出终于在你意想不到的某一天,产生收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你热泪盈眶地感谢曾经的自己。
当然,或许这些小成绩,对某些大咖来说是“小儿科”,简直不值一提,但于我而言,每一个点滴的收获,都是极大的鼓励。每看到一个喜欢、一个关注或点评,我都心存感激,让我心情激动并深受鼓舞,这也是我前进的强大动力。
几年来,我读着,观察着,思考着,感悟着,书写记录着,也有数十篇文章发表于省级国家级的报刊杂志,得到了周围一片钦羡的目光。有的甚至虚我以“某某单位一支笔”的美誉。
但是目前,我还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优秀。我还是很害怕写论文,感到自己写的常常存在逻辑不强,理论欠缺,缺乏深度等的不足。也为为素材贫乏、主题不突出、表达不流畅、感染力不强等问题而发愁。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在《孤独小说家》中说,作家就是这样,无论写完多少部,在写下一部的时候,还是成天被不安和紧张包围,冥思苦想着该如何突破上一部的极限,以至于丝毫不觉得轻松了稍许。作家尚且如此,未入门的小菜鸟更不用说了。
这才是更真实的我,一个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称道的地方。是的,我没有你们想象中的优秀,我只是有所准备,付出自己的努力而已。这些小小的成绩,应该是自己平时的一些积累。比如这次培训答辩活动中,如果我平时没思考,不写论文,就不可能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也就不可能得到专家的好评,这一次的优秀,也就没有保障了。其实这次活动我提交了两篇论文,是发表那篇的“姐妹篇”,虽然他们没有点评。
越来越发觉,“不优秀”是一种常态。我曾经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约组成一个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共读共写,每周一篇读后感和一篇随笔,然后讨论交流。我们十来个人大多数基础都很薄弱,开始时写上数百字的短文都觉得很困难,写读后感、教育教学随笔,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写不好。写的读后感也是“摘录+感受”;随笔更多的是流水账,只是简单的描述,或者做了工作却表达不出;讨论交流的时候,也是表面的赞扬认同作者的观点,作泛泛而谈。
一段时间后,看不到明显进步的某些成员有点拖拖拉拉,还有的人在应付。虽然团队成员也在相互监督,催促个人交作业,但这些都是外部的力量。“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为你的成长负责。”有的人在敷衍、拖拖拉拉,有的干脆就放弃了。
去年上半年,突然发觉,原来团队的其中一人成了某国家级重点教育杂志的封面人物,杂志还对他进行了专访,专门介绍了他的工作经验和成绩,他还成了知名刊物的专栏作者。后来又发觉另一名成员也出版了个人专著。要知道,三年前他们与其他成员一样,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
是的,他们并不优秀,他们只是一步一脚印地坚持不断的前行而已。虽然你会觉得他走得很慢,有时甚至看不到前移的脚步。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他与你已经拉开了很远的一段距离。
绝大多数的成功者,人们感觉不到他们的优秀。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者,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为“优秀”而准备着,以行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