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1月5日到10日,参加市人社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有幸来到青岛,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怀着复杂的心情,用一个普通东营人的视角去观察、了解曾经的“华东石油学院”-----如今的中国石油大学的一草一木,学风校情......
安顿好住宿后,已是华灯初上,满目霓虹。
1.前世今生
最早对石油大学的了解,来自父辈和哥哥姐姐的描述。那些困苦的年代,他们为了糊口,起初步行,后来骑自行车,载着时令瓜果、新鲜蔬菜,或花盆泥塑,走上60多华里,到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家属院,向操着不同口音的教职员工叫卖。见了“大世面”的他们同时也就有了向老乡们炫耀的资本:九二三厂(当地人称呼当时的油田基地)老大了,石油学院老大了,光是一个家属区,在里面转悠一上午都逛不完.....
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国家组建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是为胜利油田而来,突出“石油”特点,为我国培养急需的石油人才。
早在1970年代末,业内不时传出将华东石油学院迁回北京的呼声,国家为了胜利油田发展,力排众议,顶住压力,明确华东石油学院必须在东营发展,不能迁回北京。
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东营、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2.光辉岁月
2004年始,石油大学在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建设新校区,逐渐尝试青岛、东营两地办学。2011年,本科以上专业全部有东营校区迁往黄岛,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起家的东营校区,只留下部分职教院系、后勤等机构,其职能基本上变成了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基地,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被抽空。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需要,分散在全国各地偏远和落后地区的高校纷纷回迁原址或迁往沿海发达城市,这些院校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历史原因而前往内地的。和大多数东营人一样,五味子对石油大学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华东石油学院是东营人的骄傲,正是有了胜利油田的开发,有了像石油大学这样的一些机构在黄河三角洲生根落户,才有了如今的东营市,才有了如今渤海之滨的明珠之城。
平心而论,每一个东营人都爱着石油大学。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家怎么舍得她就这样离开呢?
也正是大家把石大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才有了后来高兴的送她踏上远离故土的征程。这好比自己的孩子考取了外地的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在那个遥远的城市留下,作为孩子的亲人,难道能劝说孩子必须放弃那个机会,回到老家守在自己身旁吗?
3.校园风光
中国石油大学(青岛)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背山面海,周边环境十分优美。虽然学院占地只有1400余亩,与现今的石大东营校区相比是小了点,但是,满满的青岛城市文化,舒适宜居的海滨气候,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四季有景的校园建设,使得青岛校区综合办学环境优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更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点,在石大迁址这件事上,如今的东营人才稍感欣慰......
出南门横过滨海公路,便是美丽的胶州湾
4..寻找太阳
好不容易有机会到了海边,看海上日出便成了五味子的必修课。这几天,青岛的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几乎见不到雾霾。那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诱惑着我每天5:30起床,由北向南穿行整个校园,出学校南门,过滨海快速路,便是看日出的好去处。天公作美,五味子连续3天看到了海上日出,同时也用手机记录下了很多的感动......
校区早晨的路灯基本是是关闭的,早起晨读的学子着实令人感动
5.黄河口的思念
与石大近在咫尺,一路之隔的是高大上的娱乐场,是不断生长着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高楼大厦。身处校园中间,机器的轰鸣传过来,马路对面高楼上一双双眼睛看过来,感觉如同置身舞台中央,产生莫名的压抑和不安......
位于校园西部默默伫立的抽油机,向同学们讲述着黄河口的故事,讲述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着那芦花飘雪的故事。
6.惟真惟实
对“惟真惟实”这条石大的校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此次研修班的主办方,石油大学的老师们非常重视,不仅邀请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对学员的生活照顾的也是无微不至,包括五味子在内的所有学员感觉此次培训收获满满。此次培训,学员除去白天课程一堂不落的参加外,还积极参加了2个晚上的加课,普遍感觉以前这样高水平的培训活动组织的不多,这样负责的学校和敬业的老师更是难得。
7.冬日暖阳
11月7日,8日,9日,五味子连续三天拍到了日出的镜头。太阳按照她的轨迹,每天都会从海上升起,照亮天空和大地,温暖你、我、他。
愿中国石油大学这艘航船,风正帆满,顺水顺风;愿石大学子像照片中的雁阵一样,由风帆引领者,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未来飞翔......
编辑、摄影:五味子